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刘瑾,熊耕砚,唐琦,方冬,李学松,周利群
    2016, (4):  571-57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1     PMID: 29263491
    摘要 ( 912 )   PDF (2120KB) ( 10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UTUC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UTUC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0.044)、患侧肾积水(P<0.001)、肿瘤位置(P<0.001)、肿瘤形态(P=0.013)、肿瘤分期(P=0.001)、肿瘤分级(P=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0.001, HR=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0.030, HR=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UTUC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 HR=1.725)分别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UTUC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2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张晓威,顿耀军,唐旭,殷华奇,胡志平,赵永平,徐涛,李清
    2016, (4):  579-58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2     PMID: 29263492
    摘要 ( 699 )   PDF (2409KB) ( 5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建立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探讨人类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2(chemokine like factor-like myelin and lymphocyte and related proteins for vesicle trafficking and membrane link transmembran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 CMTM2)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330 g,6~7周龄),将大鼠随机分为精索静脉曲张持续4、12周后处死取样组,和相应的接受假手术处理的对照组,每组均为10只大鼠。通过手术进行左肾静脉缩窄建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大鼠模型。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于4周或12周后处死,取出左侧睾丸,游离附睾中精子,观察并计算精子密度与活力,测量生精小管外径、内径及上皮直径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判断CMTM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索静脉曲张4周组中大鼠的精子密度[(63.9±7.1)×106/mL vs.(74.3±5.0)×106/mL]和活力[(58.7%±7.9%) vs. (66.1%±4.3%)] 轻度下降(t=1.432, 1.563; P=0.076, 0.059),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中大鼠的精子密度[(40.5±7.2)×106/mL vs.(71.1±4.5)×106/mL]和活力[(35.2%±8.5%) vs. (63.4%±4.1%)]显著下降(t=3.754, 3.933; P=0.004, 0.002)。此外,CMTM2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精索静脉曲张组也出现明显下降,对照组CMTM2水平为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的(2.3±0.4)倍(t=1.978; P=0.039)。4周时,精索静脉曲张组生精小管外径出现轻度降低[(271.1±8.4)μm vs. (280.0±8.1)μm,t=1.361, P =0.132],而12周组则出现明显降低[(198.2±10.2) μm vs. (255.8±12.7)μm,t=2.125, P=0.003],此外,精索静脉曲张12周组的生精小管上皮直径出现明显下降[(54.1±1.5)μm vs.(75.5±4.1)μm,t=2.246,P=0.021]。结论: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中,精索静脉曲张与CMTM2蛋白水平降低相关,同时可导致睾丸生精小管直径变小及精子密度与质量受损。

    舒尼替尼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肾癌细胞自噬
    曹珮,姜学军,席志军
    2016, (4):  584-58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3     PMID: 29263493
    摘要 ( 976 )   PDF (2283KB) ( 9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舒尼替尼引起的肾癌细胞出现细胞自噬的机制。方法:以肾癌细胞系ACHN细胞为细胞模型,利用3-(4,5-二甲基)-5-(3-羧甲基苯环)-2-(4-硫基苯)-2H四唑盐复合物[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innersalt,MTS]检测法观察舒尼替尼对ACHN 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RNA干扰技术敲降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融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fusion protein, LC3)检测自噬与舒尼替尼引起的细胞凋亡。使用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舒尼替尼作用下自噬体的形成;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舒尼替尼对LC3-Ⅱ的积累,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 切割的变化和过量表达,以及敲降Akt检测诱导自噬的变化。结果: 舒尼替尼能显著抑制ACHN的细胞活性,这种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敲降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减少自噬可改变舒尼替尼引起PARP的切割;透射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舒尼替尼引起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加;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增加自噬同时减少了Akt/mTOR的磷酸化。过量表达持续活化的Akt抑制了该化合物引起的自噬,而敲降Akt可促进自噬发生。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能上调舒尼替尼引起的自噬并促进细胞活性的丢失。结论:舒尼替尼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肾癌细胞ACHN的自噬,其诱导的自噬与凋亡有关。

    MEK/ERK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的表达
    秦彩朋,刘春雷,赵燕辉,殷华奇,杜依青,胡风战,盛正祚,徐涛
    2016, (4):  590-59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4     PMID: 29263494
    摘要 ( 885 )   PDF (1869KB) ( 69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MEK/ERK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并探索这种差异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 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VEGFR-2、MEK、ERK蛋白在原发灶与转移灶表达的差异,VEGFR-2、MEK、ERK的Ⅰ抗工作浓度(体积比)分别为1 ∶200、1 ∶25、1 ∶250,应用PCR技术检测PDGFRA基因20号外显子,K-ras基因2号外显子,Braf基因15号外显子和MEK1基因2号外显子的相关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细胞阳性率≤ 5% 为1分, 6% ~50% 为2分, 51% ~ 100% 为3分; 染色强度: 不着色为1分, 淡黄色细颗粒状为2分, 黄色颗粒状为3分, 棕黄色粗颗粒状为4分,将两个得分数相乘得到其表达强度。本组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VEGFR-2在原发灶(2.86±2.27)和骨转移灶(2.67±1.8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而MEK(1.33±0.51 vs. 6.10±4.10,P=0.015)和ERK(4.43±2.84 vs.9.10±2.24, P=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中并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MEK/ERK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其转移过程有关,也可能是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

    敲减CMTM3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迁移与侵袭能力
    胡风战,原婉琼,王晓林,秦彩朋,盛正祚,杜依青,殷华奇,徐涛
    2016, (4):  594-59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5     PMID: 29263495
    摘要 ( 930 )   PDF (2148KB) ( 5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慢病毒载体shRNA对PC3细胞中的人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3(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taining 3,CMTM3)进行敲减,以探究CMTM3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其中shN为未敲减CMTM3的PC3细胞系对照组,sh393为敲减CMTM3的PC3细胞系实验组。运用Western blot检测PC3细胞系慢病毒shRNA敲减CMTM3后的表达,Transwell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敲减CMTM3对PC3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敲减CMTM3对PC3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经慢病毒敲减CMTM3后,sh393组CMTM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hN组(0.004 0±0.000 4 vs. 0.490 0±0.055 7,P<0.001), 且sh393组侵袭(248.6±4.5 vs. 113.0± 3.3)、迁移(203.6±1.9 vs. 103.0±1.2)及迁移愈合能力(95.0±2.9 vs. 33.0±1.5)均明显强于shN组(P<0.001)。结论: 敲减CMTM3可以影响PC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CMTM3下调与PC3细胞系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可能具有负相关性。

    16例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席晨光,范宇,杨新宇,刘漓波,王静华,胡帅,李妍妍,何群
    2016, (4):  598-60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6     PMID: 29263496
    摘要 ( 1153 )   PDF (3801KB) ( 5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手术以肾部分切除为主,大体上肿瘤均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3例突入肾窦,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小腺泡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可见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D57表达阳性率94%,WT1表达阳性率63%,广谱CK(AE/AE3)表达阳性率75%,CK7、AMACR表达率分别为19%、13%,CD10、NSE、CD56均阴性。16例患者随访1~12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良性肿瘤特征不显著,诊断需依据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57阳性是后肾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以肾部分切除为主的外科治疗可达到治愈,临床预后好。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左强,张帆,黄毅,马潞林,陆敏,卢剑
    2016, (4):  603-60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7     PMID: 29263497
    摘要 ( 868 )   PDF (847KB) ( 6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160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腺癌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7~82岁(平均71.6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0.31~40.32 μg/L(平均11.29 μg/L),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6.41~32.04 kg/m2(平均23.63 kg/m2)。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9.52~148.46 mL(平均40.19 mL),其中PV<30 mL者60例(37.5%)、30~50 mL者48例(30.0%)、≥50 mL者52例(32.5%)。临床分期≤T2a、T2b和≥T2c者分别为91例(56.9%)、49例(30.6%)和20例(12.5%),穿刺Gleason评分为6、7和≥8者分别为69例(43.1%)、67例(41.9%)和24例(15.0%)。收集患者确诊时年龄、BMI、PSA、PV、穿刺针数、穿刺阳性百分数、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等,比较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与术后大体病理Gleason评分,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起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 大体病理与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一致者82例(51.3%),较术前穿刺病理升级者49例(30.6%),较术前穿刺病理降级者29例(18.1%)。术后病理升级的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BMI、穿刺前PSA、临床分期、穿刺针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P=0.035)和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P=0.043)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Gleason评分低(P=0.035)和前列腺体积小(P=0.013)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体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较术前穿刺病理存在升级现象,前列腺体积小和穿刺Gleason评分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Y染色体AZFc区缺失患者的治疗结局分析
    赵连明,姜辉,洪锴,林浩成,唐文豪,刘德风,毛加明,廉颖,马潞林
    2016, (4):  607-61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8     PMID: 29263498
    摘要 ( 1335 )   PDF (1152KB) ( 18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素(azoospermia factor,AZF)c区缺失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既往183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Y染色体AZFc区缺失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诊疗过程及结局,找出AZFc区缺失患者精液情况的特点。结果: 183例AZFc区缺失的患者中105例(57.4%,105/183)能够自行射出精子,其中103例(98.1%,103/105)为重度或者严重少精子症,98例通过规律的药物治疗后有6例(6.1%,6/98)自然受孕,其余99例行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患者中有68例(68.7%,68/99)成功受孕。183例AZFc区缺失患者中78例临床表现为无精子症,其中49例(62.8%,49/78)先行睾丸穿刺取精术( testicular sperm aspiration,TESA),21例(26.9%,21/78)直接行显微取精术(micro-dissection testicular sperm extraction,micro-TESE)。行TESA的患者中,17例(34.7%,17/49)找到精子,32例(65.3%,32/49)未找到精子,包括12例(37.5%,12/32)放弃治疗及20例(62.5%,20/32)选择行micro-TESE患者。截至最后随访,41位选择micro-TESE的患者中已有19例(46.3%,19/41)完成手术,其中11例(57.9%,11/19)成功找到精子,包括TESA失败后行micro-TESE的患者(6例)中的4例(66.6%,4/6)。无精子症AZFc区缺失患者中已经有7例行ICSI,4例(57.1%,4/7)成功受孕。结论: AZFc区缺失的患者中有精子者大部分为重度或严重少精子症,长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行ICSI治疗;无精子的患者通过TESA取到精子的概率稍低,TESA失败后行micro-TESE取精仍有一定的成功率,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直接选择micro-TESE可以减少患者的多次受创。

    代谢相关因素与肾细胞癌分级、分期的相关研究
    杜依青,刘慧鑫,刘春雷,顿耀军,李清,于路平,刘士军,陈黎黎,王晓峰,徐涛
    2016, (4):  612-61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09     PMID: 29263499
    摘要 ( 779 )   PDF (869KB) ( 4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患者代谢相关因素与分级、分期等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382例肾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常用代谢相关指标(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肾癌分级、分期及肿瘤直径的相关性。结果:382例患者中80例(20.94%)为高级别肿瘤,63例(16.49%)为进展性肿瘤,153例(40.05%)肿瘤直径>4 cm。与低级别肿瘤组相比,高级别肿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0.015);进展性肿瘤患者与局限性患者相比具有较低的体质指数(P=0.022)、血清胆固醇(P=0.005)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6);肿瘤直径>4 cm组的患者则具有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OR=0.906,95%CI: 0.852~0.986,P=0.023)、血清胆固醇(OR=0.660,95%CI: 0.492~0.884,P=0.005)与肿瘤分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分级(OR=0.293,95%CI: 0.108~0.797,P=0.016)和分期(OR=0.204,95%CI: 0.065~0.635,P=0.006)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肿瘤直径相关(OR=0.756,95%CI: 0.586~0.975,P=0.031)。结论:代谢相关因素尤其是肥胖和血脂水平与肾癌分级、分期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关系密切。

    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疗效分析
    叶雄俊,钟文龙,熊六林,马凯,徐涛,黄晓波,王晓峰
    2016, (4):  618-62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0     PMID: 29263500
    摘要 ( 971 )   PDF (2362KB) ( 5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临床效果,探讨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5例乳糜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73岁,病程1~10年。5例患者尿乳糜试验均为阳性。膀胱镜检查均确定为单侧乳糜尿,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患者均采用改良的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进行手术,即在肾脂肪囊外游离肾,不剥离肾周脂肪,重点针对肾蒂血管和输尿管上段的淋巴管进行结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70 min,平均(126.0±39.6) min,术中出血量20~60 mL,平均(38.0±16.4) 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3 d,平均(1.9±0.4) d,尿管留置时间1~4 d, 平均(2.1±0.3) d,引流管拔除时间3~15 d, 平均(9.3±1.8) d。术后2例患者出现淋巴漏,无肾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当日乳糜尿消失,复查尿乳糜试验阴性。随访9~31个月,无1例患者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无需剥离肾脂肪囊,不用做肾固定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后腹腔镜供肾切取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复杂医源性输尿管损伤
    张洪宪,赵磊,马潞林,侯小飞,刘磊,邓绍辉
    2016, (4):  622-62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1     PMID: 29263501
    摘要 ( 749 )   PDF (851KB) ( 4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后腹腔镜供肾切取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复杂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接受后腹腔镜供肾切取自体肾移植术的2例复杂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为44岁女性,1例为54岁男性,损伤原因均为输尿管镜行输尿管上段结石碎石取石过程中发生的输尿管撕脱伤,术前均行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两例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供肾切取,采用侧卧折刀位放置3个Trocar(套管针)的技术,女性患者选取右侧下腹部Gibson切口取肾,男性患者选取左侧腰部纵行切口取肾,将切取的肾移植于右侧髂窝,取肾过程中采用Hem-o-lok夹处理肾动静脉。结果:女性患者于输尿管损伤后4 h接受手术;男性患者于输尿管损伤后2年接受手术,术中发现严重的肾周和肾门周围粘连。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移植后肾功能迅速恢复,均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再植。切取自体肾热缺血时间分别为3和5 min,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85和246 min,估计失血量分别为70和200 mL,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例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在治疗复杂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时,后腹腔镜供肾切取自体肾移植术是肾切除术或肠代输尿管术有效的替代方式;在有丰富腹腔镜手术和肾移植术经验的中心,后腹腔镜供肾切取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复杂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安全和有效的。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
    郝瀚,苏晓鸿,郑卫,葛鹏,何群,沈棋,杨新宇,张争,李学松,林健,周利群
    2016, (4):  627-63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2     PMID: 29263502
    摘要 ( 827 )   PDF (1870KB) ( 4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 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及尿流改道方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孟一森,王宇,范宇,苏杨,刘振华,虞巍,谌诚,周利群,张骞,何志嵩,金杰
    2016, (4):  632-63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3     PMID: 29263503
    摘要 ( 984 )   PDF (862KB) ( 8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的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1 432例,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239例(中位年龄78岁),其中74例患者(31.0%)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患者可分为回肠膀胱组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回肠膀胱组包括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包括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比较不同术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P=0.01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P=0.001)、淋巴结分期(P=0.043)和手术方式。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中位住院时间34 d vs. 21 d,P=0.002)。不同手术方式中,回肠膀胱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0.013),但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85岁(OR=4.856,95% CI:1.465~16.103,P=0.010)、ASA评分(P=0.008)和不同手术方式(P=0.016)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龄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ASA评分和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经腹膜外开放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案。

    原发性阴茎阴囊Paget病22例临床分析
    鲍正清,方冬,岳才博,蔡林,王天昱,李学松,周利群
    2016, (4):  638-64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4     PMID: 29263504
    摘要 ( 1288 )   PDF (1497KB) ( 8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原发性阴茎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22例原发性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其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64.5岁,中位病程40个月,中位病损长径4.75 cm。病理分期中,A1期患者12例,A2期患者6例,B期患者4例。12例患者阴囊阴茎均受累,仅侵犯阴囊者5例,仅侵犯阴茎者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红斑、瘙痒、溃烂、渗出及疼痛为主,均接受手术治疗,浸润性患者17例(77.3%),其中6例患者的手术切缘阳性,非浸润性患者的手术切缘无阳性发现。12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手术切缘阳性(P=0.015)和浸润性患者(P=0.010)更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腹股沟淋巴结为该病转移时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40)以及病灶的体积(P=0.027)与病程的长短存在相关性。总体的5年生存率和浸润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7%和27.9%,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预后差。结论:原发性阴茎阴囊Paget病好发于老年人,具有病程长、易浸润、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初步治疗应首选手术。延误诊断、手术切缘阳性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其复发、转移的重要高危因素。术前组织病理检查、术中切缘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及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有助于规范临床诊疗。

    糖尿病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振杰,许清泉,黄晓波,洪扬,杨庆亚,王澍,安立哲,徐涛
    2016, (4):  643-64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5     PMID: 29263505
    摘要 ( 954 )   PDF (868KB) ( 4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在经皮肾镜取石(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尿路结石行PCNL术且术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SIRS之间的相关性。符合条件的患者共461例,其中男性281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57岁,术后137例(29.7%)患者出现SIRS。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IRS,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未发生SIRS的患者组相比,发生SIRS的患者组术前白细胞计数(×109/L)更高[7.76 (4.00~17.96) vs. 6.31 (2.00~17.40),P<0.001];术前血糖(mmol/L)更高[7.30 (3.08~19.90) vs. 6.40 (3.42~16.78),P<0.001];手术时间(min)更长[75 (20~270) vs. 60 (20~200),P<0.001];相应的住院时间(d)也更长[12 (2~46) vs. 11 (3~29),P=0.019]。术前血糖偏高的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率高于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5.1% (100/285) vs. 21.0% (37/176),P=0.001];鹿角形结石的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率高于非鹿角形结石的患者[38.8% (33/85) vs. 27.7% (104/376),P=0.042];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术后SIRS的发生率高于无感染患者[36.8% (50/136) vs. 26.6% (81/304),P=0.032];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否输血、手术时间与术后SIR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IRS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及是否为鹿角形结石无显著相关性,而与术前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OR=3.194,95% CI:1.531~6.666,P=0.002)、手术时间大于60 min(OR=1.635,95% CI:1.088~2.456,P=0.018)以及术前血糖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术前血糖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3.3~6.1 mmol/L)的患者与术前血糖>7.1 mmol/L的患者相比,PCNL术后SIRS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尿路结石患者,PCNL术后SIRS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白细胞水平、手术时间、术前空腹血糖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术前白细胞计数升高、手术时间大于60 min、术前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PCNL术后发生SIRS的风险增加。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贾卓,张雷,李学松,周利群
    2016, (4):  650-65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6     PMID: 29263506
    摘要 ( 996 )   PDF (2483KB) ( 13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讨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5年病理证实的25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5例患者在术前均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行CT检查21例(84%),行MRI检查5例(20%),3例(12%)行泌尿系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和经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检查,4例(16%)行逆行尿路造影检查,8例(32%)患者行膀胱镜检查,11例(44%)行肾动态显像检查。25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52%),左侧12例(48%), 病变位于下段21例(84%),中段4例(16%)。11例(44%)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和输尿管断端吻合术,10例(40%)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12%)行腹膜后镜患侧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4%)行输尿管肿物电灼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 CA125(+)、ER(+)、PR(+)。4例(16%)在术后接受内分泌辅助治疗,术后随访成功的16例(64%)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截止到2015年12月随访时间3~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例(93.8%)患者术后复查时行泌尿系超声检查,5例(31.3%)行腹部CT检查,均提示肾积水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0例(62.5%)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放置D-J管的患者在3~6周内拔管。 结论: 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手术治疗为主,对轻度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的患者可行输尿管粘连松解术,对中重度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的患者建议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术,对患侧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行患侧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张维宇,胡浩,王起,陈京文,许克新
    2016, (4):  655-65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7     PMID: 29263507
    摘要 ( 782 )   PDF (842KB) ( 10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的诊疗资料,探究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并进行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女性患者,排除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共计纳入196例进行研究。分析这196例女性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其对完整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影响,确定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结果:根据患者主诉、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得出的临床诊断中,有11.73%的诊断结果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不相符。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0例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法,避免了不适当的手术方式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患者,最终采取保守治疗;6例膀胱出口梗阻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3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2例采取膀胱颈切开术,1例采取膀胱颈切开加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另外1例尿动力检查结果提示膀胱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最后证实为间质性膀胱炎,行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结论: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与尿动力学检查相结合,才能对压力性尿失禁做出正确的诊断。术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具有重要诊疗意义。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可以对临床诊断进行修正,并有助于制定出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轮值夜班对女性护士排尿的影响
    王起,胡浩,梁晨,王佳,许克新
    2016, (4):  659-66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8     PMID: 29263508
    摘要 ( 850 )   PDF (1051KB) ( 5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轮值夜班的护士与非轮值夜班的护士排尿日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6月期间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房工作的女性护士共58名,入选的护士年龄为20~43岁,其中28名护士在这半年内轮值夜班,作为夜班组,平均年龄为(26.75±4.11)岁,另外30名护士在这半年内无需轮值夜班,作为白班组,平均年龄为(27.80±5.60)岁。在这半年的最后1周记录其排尿日记,并要求在记录期间保证每日摄水量控制在1 500~2 000 mL。比较两组护士正常睡眠时的夜尿情况,并比较相应的8 h时间段内排尿情况的差异。结果: 值夜班的护士与值白班的护士相比,正常睡眠时夜间排尿量[125 mL (0~660 mL) vs. 0 mL (0~340 mL)]及夜间排尿次数[0.5次 (0~2.4次) vs. 0次 (0~2次)]明显增加(P<0.05),而且在连续1周的记录中,夜班护士在值完夜班后的2天内夜间排尿量比值夜班前明显增加(P<0.01)。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在下午的8 h时间段(2 pm—10 pm)内,排尿量[(542.35±204.66) mL vs. (675.62±256.09) mL]和排尿次数[(2.24±0.69) 次 vs. (2.91±0.73) 次]明显减少(P<0.05)。在夜间的8 h时间段(10 pm—6 am)内,夜班组护士与白班组护士相比,排尿量[(309.74±162.74) mL vs. (199.38±153.98) mL, P=0.01]和排尿次数[(1.31±0.52) 次 vs. (0.82±0.55) 次,P<0.01)]均明显增加。结论: 轮值夜班明显影响护士的排尿,增加夜尿量及夜尿次数。

    新疆原发性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马晓梅,曹燕珍,姬文莉,赵峰,房新志
    2016, (4):  663-66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19     PMID: 29263509
    摘要 ( 782 )   PDF (2646KB) ( 5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新疆原发性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荧光PCR法对59 例(维吾尔族15例,汉族44例)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原发性肺腺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的突变检测,同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新疆地区原发性肺腺癌手术切除标本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维吾尔族低于汉族,分别为20%(3/15)和54.5%(24/44),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其中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维吾尔族2例,汉族9例,外显子21L858R突变维吾尔族1例,汉族12例,外显子18G719X突变汉族2例,外显子21L861Q突变汉族1例。在病理组织学类型上,腺泡状为主型腺癌EGFR突变率为71%(22/31),高于实性为主型EGFR突变率6.7%(1/15)和黏液腺癌EGFR突变率20%(1/5)。EGFR基因突变与维吾尔族或汉族肺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吸烟指数及临床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原发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在维吾尔族与汉族有不同,可能反映民族遗传差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EGFR基因突变常见于高中分化腺癌,或以腺泡状为主型多见。

    趋化因子配体19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石连杰,李建红,胡凡磊,李敏,张杰,李江涛,栗占国
    2016, (4):  667-67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0     PMID: 29263510
    摘要 ( 805 )   PDF (2176KB) ( 3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9(C-C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RA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CCL19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及记忆B细胞亚群的比例。对比不同临床特征的RA患者血清CCL19表达差异,分析血清CCL19水平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B细胞及记忆B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RA患者血清中高表达CCL19(P<0.001),治疗后的RA患者CCL19表达显著降低(P<0.001)。CCL19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无相关性(P>0.05),但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显著相关(r=0.42,P=0.002;r=0.33,P=0.013);CCL19水平在抗CCP抗体阳性组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组,RF阳性组显著高于RF阴性组,高、低疾病活动组间以及早期和非早期R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CL19与外周血CD19+、CD27+、D27-、CD27+IgD+、CD27+IgD-、CD27-IgD+、CD27-IgD- B细胞的比例均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相较于健康对照,RA患者外周血CD27+IgD+、CD27+IgD-、CD27+ B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结论:血清CCL19水平可以反映RA患者的免疫活动状态,可预判RA患者B细胞抗体分泌的功能状态,从而可能指导RA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乌司他丁在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贾丽静,易亮,杨志旭,王书鹏,李刚,朱曦
    2016, (4):  672-67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1     PMID: 29263511
    摘要 ( 824 )   PDF (2226KB) ( 5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沧州市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77)和对照组(n=108)。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乌司他丁60万单位,静脉输注,连用5 d;对照组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5 d。于干预的第1、3、7天分别检测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neutrophil elastase,HNE)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peptidase inhibitor 3,PI3)的水平,计算HNE/PI3比值,监测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Ⅱ,APACHE Ⅱ)、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PaO2/FiO2),并记录两组患者A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吸烟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入院诊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3次HNE检测值比较(第1、3、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PI3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PI3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第1天HNE/PI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HNE/PI3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第1、3、7天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ARDS的发生率为15.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进展为ARDS的患者中,均以脓毒症、腹部术后及胰腺炎患者为主。干预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增加外源性HNE拮抗剂乌司他丁,可以恢复HNE与其拮抗剂的平衡,对抗HNE对肺组织的破坏作用,降低ARDS的发病率。

    口服双膦酸盐用药史对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发热不良反应的影响
    王翯,胡肇衡,陈玲,潘宇
    2016, (4):  680-68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2     PMID: 29263512
    摘要 ( 972 )   PDF (894KB) ( 9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A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B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1%。结论:既往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者,在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治疗时,可显著减少急性炎性的发热反应发生率,即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是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热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原因
    武京伟,沈惠良,刘利民,高志华
    2016, (4):  683-68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3     PMID: 29263513
    摘要 ( 1206 )   PDF (1439KB) ( 4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的117例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术后4周内出现内固定失效8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占全部治疗病例的6.83%。8例患者平均年龄72.4岁,右侧3例,左侧5例;Neer分型2部分骨折3例,3部分骨折5例;内固定完全失效3例,部分失效5例;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7例发生于术后2~4周。完全失效的3例全部进行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其余5例部分失效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最终畸形愈合。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与术中复位不良、内侧支撑不良、内固定自身缺陷、骨质疏松及术后康复措施不当有关。

    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EDA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表现型分析
    何慧莹,刘洋,韩冬,刘浩辰,白保晶,冯海兰
    2016, (4):  686-69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4     PMID: 29263514
    摘要 ( 1317 )   PDF (2379KB) ( 14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EDA基因突变在单纯型和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的检出率,并汇总EDA基因突变的患者口内恒牙缺失情况,尝试分析EDA基因突变相关的恒牙列缺失牙位分布特点。方法:临床收集到174例(143例单纯型、31例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以及451名正常对照者,通过采集外周静脉血或者取颊黏膜拭子,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并测序,与数据库筛查比对。对于EDA基因突变的患者,记录汇总口内缺失牙位,对比不同牙位缺失率的差异。结果:共检测出33例EDA突变患者,单纯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ED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9.09%(13/143),综合征型先天性牙齿缺失患者中ED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4.52%(20/31),检测出10种尚未见报道的EDA基因突变。EDA突变相关的先天缺牙患者中,牙列左、右同名牙缺失数目几乎没有差异,单纯型患者缺失恒牙数(15.9 ± 6.4)比综合征型患者少(23.9 ± 4.3)。EDA突变相关的单纯型先天缺牙患者中,上颌中切牙,上、下颌第一磨牙缺牙率较低;下颌中切牙,上、下颌侧切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缺牙率较高。EDA突变相关的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中,各牙位缺牙率均较高,上颌中切牙,上、下颌尖牙,上、下颌第一磨牙缺牙率相对较低。结论:EDA突变检测和表现型分析有助于更全面了解EDA基因以及其在外胚层器官发育中的功能。

    睡眠问题、焦虑及压力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筋膜疼痛发病的风险指标
    雷杰,刘木清,傅开元
    2016, (4):  692-69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5     PMID: 29263515
    摘要 ( 1132 )   PDF (858KB) ( 9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睡眠及心理问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患者中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是否可能与TMD发病有关。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s-21, DASS-21)评估患者抑郁、焦虑、压力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纳入连续就诊的755名TMD初诊患者(男性:172名,女性:583名),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29.99±13.60)岁。收集患者TMD临床检查各项数据及临床统计信息,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RDC/TMD),755名TMD患者共分为7组,包括肌筋膜疼组、关节盘移位组、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组、肌筋膜疼痛+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以及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组,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将TMD患者又分为伴有(n=181)和不伴有肌筋膜疼痛(n=574)两组,采用SPSS 2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伴有肌筋膜疼痛患者,其中度以上睡眠问题、抑郁、焦虑以及压力的患病率(27.1%、28.7%、60.8%及32.0%)显著高于不伴有肌筋膜疼痛(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的患者(11.1%、10.1%、27.4%及11.0%), 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睡眠问题[(OR=1.74),具体包括主观睡眠质量(OR=1.69)和睡眠障碍(OR=1.63)两项睡眠因子]、焦虑(OR=3.14)及压力(OR=2.15)与TMD肌筋膜疼痛的发病有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D患者常常主诉有睡眠及心理问题,与关节盘移位或关节痛/骨关节炎(病)相比,肌筋膜疼痛患者更为严重;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焦虑及压力与TMD肌筋膜疼痛的发生有关。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口腔黏膜血流
    王莺, Obada Barry, Gerhard Wahl, 陈波,林野
    2016, (4):  697-70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6     PMID: 29263516
    摘要 ( 754 )   PDF (1112KB) ( 8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测量中国汉族人与高加索人的健康成年人口腔黏膜血流参数,比较口腔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在不同人种间的异同,比较口腔黏膜在上颌与下颌、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性,为口腔种植临床中软组织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德国波恩大学在读学生中招募20名高加索人种学生(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5.3岁)和20名中国汉族留学生(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8岁),口腔内设计8个测量点M1~M8,其中于上颌中切牙唇侧黏膜、下颌中切牙唇侧黏膜、上颌腭侧黏膜和颊黏膜各2个点。使用O2C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进行血流参数测量,包括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xygen, SpO2)、平均血红蛋白量(relative amount of hemoglobin, rHB)、单位时间内血流量(flow)、血流速度(velocity)。结果: 高加索人种和中国汉族两组之间比较,上颌中切牙血氧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75.6%±8.2%和 70.4%±7.6%;颊黏膜血红蛋白量平均值分别为79.9±5.8和83.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位点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测量位点各组之间进行比较:上腭黏膜的血氧饱和度为77.1%±10.9%,平均血红蛋白量为67.8±11.1,单位时间血流量194.1±63.7,相比较其他测量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多个测量位点血氧饱和度普遍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中不同解剖部位的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存在差别,性别之间血红蛋白氧结合能力可能存在差别,并且可能对于软组织愈合能力有一定影响;口腔黏膜血流灌注情况在小样本青年人群中的高加索人种与中国汉族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基于锥形束CT的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分析
    温馥嘉,陈贵,刘怡
    2016, (4):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7     PMID: 29263517
    摘要 ( 952 )   PDF (2820KB) ( 6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超声骨刀在上颌死髓劈裂磨牙拔除中的应用
    李丹,郭传瑸,刘宇,王恩博
    2016, (4):  709-71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8     PMID: 29263518
    摘要 ( 1031 )   PDF (1409KB) ( 9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超声骨刀(piezosurgery)在上颌死髓劈裂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选取需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死髓、劈裂的上颌磨牙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使用超声骨刀拔牙工作尖切削去骨、扩大牙周间隙后拔除,对照组采用常规峨眉凿去骨、增隙后拔除。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颊侧牙槽嵴顶高度及牙槽窝宽度的改变量、患者术中感觉评价、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629.5±171.0) s,对照组(456.0±337.2) s;试验组颊侧牙槽骨降低(1.07±0.64) mm,对照组降低(1.49±0.61) mm,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窝宽度的改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畏惧率、术中手术不适感VAS评分、术后24 h的VAS评分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死髓、劈裂牙拔除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去骨、扩隙与应用凿去骨增隙相比在原理上类似,但可更好地保存牙槽骨骨量,降低骨创伤,同时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率,体现出微创拔牙的特点,具有推广的价值。

    Er:YAG激光用于比格犬牙髓切断术
    郭怡丹,张笋
    2016, (4):  714-71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29     PMID: 29263519
    摘要 ( 844 )   PDF (3916KB) ( 4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比格犬动物试验,观察铒钇铝石榴石(erbium:yttrium aluminium garnet,Er:YAG)激光去除比格犬冠髓后剩余牙髓的变化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探索Er:YAG激光照射与牙髓反应及牙本桥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只12月龄雄性比格犬前磨牙为试验牙,共24颗,分别应用200 mJ/20 Hz Er:YAG激光、100 mJ/20 Hz Er:YAG激光及传统机械方法去除冠髓,三氧化矿物凝聚体(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盖髓后充填。通过临床检查试验牙的动度和牙龈情况评价临床效果,拍摄试验牙平行投照X线根尖片评价影像学效果。试验术后1 d、2周、4周、8周拔牙,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下观察根髓情况及牙本质桥形成情况。结果: 牙髓切断术后1 d、2周、4周、8周后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无松动,牙龈无红肿瘘管等异常;X线片发现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均未见牙周膜增宽、根尖周低密度影、牙根内外吸收等影像学异常表现;HE染色组织学切片检查发现术后1 d、2周、4周、8周机械去髓组和激光去髓组试验牙根髓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2周时可见激光去髓组牙本质桥完全覆盖牙髓断面,而机械切髓组未见完整牙本质桥。结论: 100 mJ/20 Hz和200 mJ/20 Hz Er:YAG激光去髓对剩余根髓未见影响。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3例
    刘茁,马潞林,张树栋,陆敏,田雨,何群,金杰
    2016, (4):  720-72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0     PMID: 29263520
    摘要 ( 1128 )   PDF (2520KB) ( 7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临床病理特点并提高诊疗认识。通过报道3例B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BCC诊疗特点的认识。3例BCC患者年龄为57~83岁,其中1例因血尿就诊,2例因排尿困难就诊。3例患者均合并前列腺增生,其中2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增高,1例PSA正常。病例1前列腺癌侵及膀胱、直肠前筋膜,伴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2014年11月2日行膀胱全切+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双侧闭孔及髂内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BCC,2015年1月8日复查盆腔增强MRI提示盆腔内复发,2015年7月11日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肝多发转移,胰腺转移,2015年10月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2于2015年3月27日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诊断为BCC,伴肺转移及骨转移,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行局部放射治疗,2016年1月11日复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示患者肺转移瘤及骨转移瘤直径较前增大,数量增多,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病例3外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术后病理考虑BCC可能,行PET-CT提示残余前列腺恶性肿瘤,伴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2016年4月20日复查PET-CT提示盆腔可见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临床考虑肿瘤复发,遂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至2016年1月10日患者带瘤生存。BCC临床罕见,是一种侵袭能力强、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的肿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技术方法
    裸鼠肾被膜下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的可行性
    许永德,关瑞礼,吴元翼,雷洪恩,杨璧铖,李辉喜,王林,郭应禄,辛钟成
    2016, (4):  725-72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1     PMID: 29263521
    摘要 ( 902 )   PDF (4005KB) ( 5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组织异体移植技术,研究将正常SD(Sprague-Dawley)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Nu/Nu裸鼠肾被膜下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SD大鼠阴茎组织和盆神经节,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上述组织移植到Nu/Nu裸鼠肾被膜下,分别于移植后1周和4周检测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移植物内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移植1周后,移植到Nu/Nu裸鼠肾被膜下的阴茎海绵体组织与正常阴茎海绵体组织形态一致,在阴茎海绵体窦内充满血液;移植4周后,靠近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接近正常组织形态,而远离肾的阴茎海绵体组织表现为纤维化,仍可在阴茎海绵体窦观察到血液。盆神经节移植后1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盆神经节相近,可见多个“细胞团”样结构存在,在靠近肾的部位有新生血管样结构形成;移植后4周,在远离肾的盆神经节组织内观察到血管存在,“细胞团”样结构仍较明显。此外,移植后4周,移植到Nu/Nu裸鼠肾被膜下的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中可见ki67阳性的细胞存在,提示移植物内部分细胞仍存在增殖活性。结论:将正常S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和盆神经节移植到裸鼠肾被膜下后,至少可以存活4周,移植物内部组织结构与正常SD大鼠阴茎海绵体和盆神经节组织结构基本一致,可能与肾被膜下提供了移植物所需的局部微环境及移植物内部逐渐形成血液循环有关。

    不开胸处理肾癌并膈上瘤栓
    王国良,毕海,叶剑飞,张洪宪,马潞林
    2016, (4):  729-73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2     PMID: 29263522
    摘要 ( 742 )   PDF (1376KB) ( 3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开胸处理肾癌伴膈上下腔静脉瘤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和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例右肾癌伴膈上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3岁和67岁,右肾肿瘤大小分别为7.0 cm×6.3 cm×5.7 cm 和 8.7 cm×7.0 cm×5.2 cm,瘤栓分别达膈上1.3 cm和1.8 cm,病例2伴同侧肾上腺转移,瘤栓起源于右肾上腺静脉而非肾静脉。手术全程在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监测下进行,取改良Chevron切口,游离右肾外侧及背侧,游离并断扎肾动脉,将肝自膈肌向下游离(病例1),或向左侧行背驮式游离(病例2),显露并游离出膈下的下腔静脉,分离或沿中线切开膈肌中心腱,显露膈上心包段下腔静脉,并将其轻柔下拉至膈下。手术在TEE监测下将瘤栓轻柔推至膈下。阻断瘤栓下方和上方下腔静脉、第一肝门和左肾静脉,切开静脉壁,完整取出瘤栓,缝合关闭腔静脉切口,将瘤栓上方腔静脉阻断钳移至肝静脉开口以下,开放第一肝门以缩短肝血供阻断时间,继续缝合至完全关闭腔静脉切口。结果: 两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 500 和2 000 mL,分别输悬浮红细胞1 200和800 mL,术后均恢复顺利,且均辅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分别随访9个月和6个月,患者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和新发转移。结论: 部分肾癌伴膈上瘤栓病例可不开胸取膈上瘤栓,无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深低温心脏停跳(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

    改良人牙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余婧婷, 孟焕新, 刘凯宁
    2016, (4):  733-73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3     PMID: 29263523
    摘要 ( 1518 )   PDF (2229KB) ( 15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牙周组织的细胞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对原有的原代培养方法进行了改良,期望达到培养成功率高、原代培养时间短且操作简便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冠延长术”的牙周相对健康者9人,取冠延长术切除的领圈牙龈组织进行牙龈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培养方法包括改良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改良酶消化法使用2.5 g/L DispaseⅡ酶(Ⅱ型分离酶)浸泡组织块过夜,将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离,再用0.025%(质量分数)不含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胰蛋白酶静置消化上皮碎片10 min,不弃去上皮碎片直接离心并重悬细胞,不仅降低了酶的消化浓度,减少了消化时间,还简化了重悬细胞的过程;组织块法相对以往方法并无改良。观察两种方法所培养原代细胞的生长过程,在培养成功后对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培养时间。结果: 改良后的酶消化法能够比较快地培养出细胞特征明确的人牙龈上皮细胞,成功率达88.9%,且细胞成片状生长,10~14 d后可传代,传至3代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直至凋亡,而组织块法原代培养成功率虽然相同,但时间更长,17~22 d后才可传代。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角蛋白染色阳性。结论: 改良酶消化法能够快速培养出原代人牙龈上皮细胞并传代,可作为细胞学研究的稳定细胞来源。

    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陈立华,杨艺,魏群,李运军,李文德,高进宝,于斌,赵浩,徐如祥
    2016, (4):  738-74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4     PMID: 29263524
    摘要 ( 798 )   PDF (1788KB) ( 4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 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病例报告
    合并大动脉炎产妇行剖宫产术的围术期管理
    孙杰,曾鸿,王永清,赵扬玉
    2016, (4):  743-74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5     PMID: 29263525
    摘要 ( 852 )   PDF (830KB) ( 7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动脉炎(Takayasu’s disease)是一种好发于亚洲育龄期妇女的未明确病因的罕见、原发性全身血管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年发病率为2~3人/百万人(男女患病率比为1∶8.5),又称Takayasu病或无脉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内膜增殖、纤维化,动脉壁中层的弹力纤维层变性。血管炎症导致血管壁增厚、狭窄、狭窄后扩张、动脉瘤和血栓形成。该病最终可导致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大血管闭塞或形成动脉瘤,进展很难预测,但大部分患者病程进展较为缓慢,视网膜炎、继发性高血压、主动脉返流和动脉瘤等常预示该病预后较差。该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为控制血管炎症和控制高血压[1]。妊娠合并大动脉炎的情况鲜有报道,本文现报道4例妊娠合并大动脉炎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并进行文献回顾。

    超声引导椎管内麻醉用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后1例报道
    耿姣,李民
    2016, (4):  747-75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6     PMID: 29263526
    摘要 ( 932 )   PDF (1510KB) ( 5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麻醉领域,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1]和血管穿刺[2]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超声引导椎管内麻醉的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在行腰椎管的超声扫查时,目标组织的位置相对比较深,骨性组织阻碍了超声束进入椎管,导致获得的声窗较窄[3]。尽管存在技术上的困难,随着超声设备和成像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应用超声技术辅助确定椎间隙水平、预测穿刺针进针深度和穿刺的困难程度[4-7],这些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孕产妇和肥胖患者[8-10],也有用于脊柱畸形[11]和脊柱手术史患者[12-13]的个案报道。本文报道1例既往行L3、L4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椎管内麻醉的病例。

    短篇论著
    舟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孙丽颖,郭阳,荣起国,田光磊
    2016, (4):  751-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6.04.037    
    摘要 ( 715 )   PDF (1851KB) ( 5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腕舟骨骨折是手部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其中75%为舟骨腰部骨折[1]。新鲜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经皮螺钉加压固定,但是患者术后常因制动时间长,缺乏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而出现腕关节僵硬、手指屈伸受限、废用性骨质疏松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且术后康复训练目前多为经验性治疗,缺乏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实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舟骨腰部骨折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模拟腕中立握拳及腕背伸桡偏两种常见体位,施加较小的载荷,观察舟骨骨折的稳定性,以期科学指导术后的康复治疗。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