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5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结直肠癌免疫细胞浸润预测模型的建立
    丁婷婷,曾楚雄,胡丽娜,余明华
    2022, (2):  203-20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510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提取结直肠癌数据,基于反卷积算法(CIBERSORT)分析评估结直肠癌组织中22种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TIICs)的浸润模式,以确定不同TIICs表达程度与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联。使用条形图展示结直肠癌样本中TIICs比例,绘制矩阵图分析不同TII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从 TCGA数据库中提取了473例结直肠癌组织和41个正常对照组织,对比分析表明,结直肠癌组织中各种TIICs比例存在差异。在研究的细胞亚群中,结直肠癌组织中M0、M1和M2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相对较高,而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相对较低。TIICs的比例与患者的TNM分期及临床分级显著相关:静息NK细胞、CD8+T细胞、浆细胞与T期相关,活化树突状细胞与N期相关,嗜酸性粒细胞、M1巨噬细胞及活化肥大细胞与M期相关,M1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与临床分级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与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幼稚CD4+T细胞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TIICs亚群比例具有潜在的临床预后价值,可通过其识别可能从化疗中受益的患者,并预测新药的可能靶点。

    CACNA1H基因敲除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焦翠,王俭妹,况海霞,武志红,柳涛
    2022, (2):  209-21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308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ACNA1H基因敲除(knockout, KO)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25只3~4周龄C57BL/6背景的CACNA1H KO小鼠作为实验组,26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三箱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社交、焦虑和重复刻板行为后测量其脑质量与脑体积,用尼氏染色法(Nissl staining)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将CACNA1H杂合子小鼠与Thy1-GFP-O小鼠杂交,构建CACNA1H-/--Thy1+(KO-GFP)及CACNA1H+/+-Thy1+(WT-GFP)小鼠,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及成熟度。结果: 三箱实验中,社交测试阶段,KO小鼠在陌生鼠箱中的时间比空箱更长(F1,14=95.086,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P>0.05);新社交对象识别测试阶段,KO小鼠在新陌生鼠箱与陌生鼠箱中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18.062,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低于对照组(t=2.390,P<0.05)。旷场实验中,KO小鼠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2.503,P<0.05),自梳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t=-2.299,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KO小鼠脑质量/体质量和脑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t=-0.660,P>0.05),但其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t=2.323,P<0.05),且KO-GFP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树突棘密度较对照组增加(t=-2.374,P<0.05),而成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5)。结论: CACNA1H KO小鼠具有孤独症样行为,可能与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减少及树突棘密度增高有关。

    单中心就诊2~18岁儿童胆固醇水平异常发生率及病因分析
    闫辉,逄璐,李雪迎,杨文双,蒋世菊,刘平,闫存玲
    2022, (2):  217-22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48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中心就诊患儿血浆胆固醇水平异常情况及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有胆固醇检测结果的2~18岁儿童血浆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采用清除法检测,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结果: 调查有效数据11 829例,其中男性7 087例, 女性4 742例。TC升高儿童1 822例(15.4%), LDL-C升高儿童1 371例(11.6%),HDL-C降低儿童2 798例(23.7%), 胆固醇水平异常儿童总和4 427例(37.4%)。非常见继发性高脂血症病因就诊儿童7 835人,其中TC升高儿童731例(9.3%), LDL-C升高儿童561例(7.2%), HDL-C降低儿童1 886例(24.1%),胆固醇水平异常儿童总和2 576例(32.9%)。不同疾病就诊儿童中,胆固醇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升高及LDL-C升高发生率的前三位主要就诊原因均分别为“血脂异常”“泌尿系统疾病”“营养性疾病”。除小儿内科外,其他科室送检的1 257例患儿血脂检测样本中,300例存在胆固醇水平异常(23.8%), 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儿 70例(5.6%), 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儿44例(3.5%),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儿224例(17.8%)。在非常见继发性高脂血症病因就诊儿童中,因LDL-C≥140 mg/dL (3.6 mmol/L) 需要进一步排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儿共365例,占该部分患儿的4.6%。结论: 就诊儿童胆固醇异常发生率高,在原发病诊治的同时加强胆固醇管理不仅有助于控制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也为及时发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提供可能。

    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30例临床分析
    王书磊,高阳旭,张宏武,杨海波,李辉,李宇,沈笠雪,姚红新
    2022, (2):  222-22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23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并分析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病房确诊为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2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9.7±2.2)岁,中位病程7个月,27例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偏侧肢体肌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多饮多尿、性早熟、颅内高压、发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30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均正常, 其中8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肿瘤标志物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均正常,11例患者血清β-HCG正常但脑脊液β-HCG轻度升高,11例患者血清与脑脊液β-HCG均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共发现33个病灶,病灶形态不规则,其中片状病灶15个(45.5%)、斑片状病灶10个(30.3%)、类圆形高密度病灶8个(24.2%),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肿瘤多呈明显高密度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肿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轻,伴有半球萎缩、大脑脚萎缩、钙化、囊变、脑室扩张、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增强扫描肿瘤呈无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主要发病年龄为10岁左右,男性占绝对优势,其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儿童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水平。

    兰州市臭氧对儿童哮喘的短期影响及其季节性差异
    张宏,董继元,王建军,范临夏,曲强,刘洋
    2022, (2):  227-23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70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度量方式的臭氧(ozone, O3)浓度对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探讨该影响在不同类型人群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兰州市三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儿童哮喘门诊的就诊资料,收集同期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考虑到O3浓度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及气象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O3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的短期关联性,同时进一步对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考虑到O3在1 d内浓度变化情况,同时采用每日1 h最大值浓度(O3max1h)、每日8 h最大值浓度(O38h)以及每日24 h均值浓度(O324h)这三种O3暴露的不同度量方式作为O3短期暴露指标,并分别开展模型分析。结果: 夏季时,O3短期暴露水平的升高对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在滞后当天(lag0)的情况下,大气O3max1h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增加3.351% (95%CI:1.231%~5.516%);O38h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增加3.320% (95%CI:0.197%~3.829%);O324h浓度每增加10 μg/m3,夏季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增加6.600% (95%CI:0.914%~12.607%);此外,O3max1h暴露增加也会引起0~5岁儿童及男性哮喘门诊就诊人次的显著增加。结论: 兰州市夏季时O3短期暴露水平的升高对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风险的增加有显著影响,O3max1h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次增加的关联更密切。

    275 nm和310 nm紫外线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何伟,杨思雯,陈娟,朱晓俊,陈志忠,马文军
    2022, (2):  236-24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0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275 nm与310 nm紫外线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24只3月龄雌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275 nm紫外线照射组与310 nm紫外线照射组,每组6只。275 nm紫外线照射组与310 nm紫外线照射组施行双侧卵巢摘除手术,假手术组行卵巢旁少许脂肪组织摘除,对照组未行手术处理。术后24周测定大鼠颈椎、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远心端骨密度。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后,分别给予骨质疏松大鼠275 nm、310 nm紫外线照射,辐照强度均为15 μW/cm 2,每日照射90 min,每周照射7 d,共16周,每周定时剃去大鼠背部毛发(面积为6 cm×8 cm)。照射16周后,测定大鼠颈椎、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远心端骨密度。处死动物后,取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25(OH)D、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peptide, PINP)与骨钙素(osteocalcin, OC)的含量。结果: 双侧卵巢摘除术24周后,与对照组[(238.78±26.74) mg/cm3]相比,275 nm紫外线照射组[(193.34±13.28) mg/cm3]和310 nm紫外线照射组[(191.19±18.48) mg/cm3]大鼠骨密度均显著下降(P=0.002,P=0.001); 假手术组[(227.20±14.32) mg/cm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骨质疏松大鼠进行紫外线照射16周后,275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全身平均骨密度显著增加[(193.34±13.28) mg/cm3 vs. (221.68±25.52) mg/cm 3,P=0.005], 310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全身平均骨密度显著增加[(191.19±18.48) mg/cm3 vs. (267.48±20.54) mg/cm 3,P<0.001]。275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远心端的骨密度平均水平均增加; 310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颈椎、腰椎、股骨近心端、股骨中段和股骨远心端5个部位的骨密度平均水平均显著提高。275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血清25(OH)D及O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78±5.59) μg/L vs. (21.32±6.65) μg/L,P=0.002;(2.05±0.53) U/L vs. (1.32±0.07) U/L,P=0.022];310 nm紫外线照射组大鼠血清25(OH)D[(58.05±12.74) μg/L]、PINP[(176.16±24.18) U/L]和OC[(2.04±0.53) U/L]水平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15,P=0.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25(OH)D、PINP及O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75 nm和310 nm紫外线均能促进大鼠维生素D合成,显著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质状况,310 nm紫外线照射对于骨质状况的改善作用更强。

    雌马酚及其对应异构体抑制乌拉坦诱导小鼠肺癌发生率
    于雪,邹永秋,王颖,陈泽琨,马德福
    2022, (2):  244-24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07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消旋雌马酚及其对应异构体对乌拉坦诱导小鼠肺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2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实验组予以染料木素或不同剂量的雌马酚,每周2次连续4周皮下注射乌拉坦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和肺癌发生率。处死小鼠后收集小鼠血液、肝和肺,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8-hydroxydeoxygunosine, 8-OHdG)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中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derived 2)-like 2, Nrf2]的表达。结果: 120只小鼠中49只出现肺癌,肺癌总体发生率为40.8%。与喂养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肺癌发生率均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种药物高剂量实验组肺癌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实验组,但是同等剂量下3种雌马酚组和染料木素组小鼠肺癌发生率相当。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小鼠血清中SOD含量更高,MDA和8-OHdG的含量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除低剂量外消旋雌马酚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的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并且同种药物高剂量雌马酚组的Nrf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低剂量雌马酚组。结论: 雌马酚及其对应异构体可能通过抗氧化效应抑制肺癌的发生。

    北京城镇职工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
    吴俊慧,武轶群,吴瑶,王紫荆,吴涛,秦雪英,王梦莹,王小文,王伽婷,胡永华
    2022, (2):  249-25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71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探究2型糖尿病发病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对2010年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2010—2017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 813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8.5±13.2)岁,男性占49.0%。随访7年内出现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 393例,累积发病率为5.6%,发病密度为8.1/1 000人年。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不同年龄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岁组1.5%(95%CI:1.3%~1.6%),45~54岁组3.6%(95%CI:3.4%~3.7%),55~64岁组5.4%(95%CI:5.2%~5.5%),≥65岁组9.2%(95%CI:9.0%~9.4%),累积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P<0.05)。男性累积发病率(6.8%,95%CI: 6.7%~7.0%)高于女性(4.4%,95%CI: 4.3%~4.6%);<80岁的患者中,男性在各年龄段累积发病率均高于女性;≥80岁的患者中,女性累积发病率(9.2%)高于男性(7.9%)。进一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现患有冠心病(OR=3.18,95%CI:2.72~3.72)、心力衰竭(OR=1.53,95%CI:1.32~1.79)、肾衰竭(OR=1.45, 95%CI:1.20~1.75)等合并症与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针对老年患者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尽早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正/负性情绪对中国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刘杰,郭超
    2022, (2):  255-26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68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正/负性情绪对中国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8、2011、2014和2018年4期的数据,以2008年65周岁及以上的10 993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老年人的各维度正/负性情绪状况及差异,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正/负性情绪对其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与女性老年人相比,男性老年人负性情绪较低,正性情绪较高。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增加,而正性情绪减少。调整了基线调查时受访者的基本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变量后,分析结果显示正性情绪维度下,“整洁偏好”(HR=0.922,95%CI:0.889~0.956)、“自主性”(HR=0.933,95%CI:0.914~0.952)和“年轻感”(HR=0.948,95%CI:0.927~0.969)对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起到保护作用,而在“豁达观”这一维度,不同回答老年人其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性情绪维度下,“紧张与恐惧”(HR=1.039,95%CI:1.014~1.065)、“孤独感”(HR=1.053,95%CI:1.029~1.079)和“无用感”(HR=1.069,95%CI:1.047~1.091)对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起到危害作用。正性情绪越多,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越低(HR=0.967,95%CI:0.956~0.978),而负性情绪越多,老年人死亡风险则越高(HR=1.024,95%CI:1.013~1.035)。结论: 老年人各维度的负性情绪可能增加其死亡风险,应及时疏导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在老年人的健康促进中也应注重对其各维度正性情绪的鼓励,这需要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中国城镇化与健康相关行为关系分析:一项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
    何珊,简伟研
    2022, (2):  261-26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56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国城镇化与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理清城镇化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在2011、2013和2015年均被追踪到的数据构建个体面板,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水平对戒烟、饮酒、睡眠质量和锻炼行为的影响,利用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代表城镇化水平。结果: 2011—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呈增加趋势,表现为人口密度、人均GDP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的逐年增长。戒烟率随人均GDP水平、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水平的增加均有所提高。饮酒率以低水平为对照,人均GDP水平在45 000元以上的地区饮酒率提高2.49%,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为80%~85%的地区饮酒率降低2.48%,人口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睡眠质量随人均GDP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人均GDP在93%以上的地区睡眠质量好的比低水平降低3.71%,人口密度水平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锻炼率以低水平为对照,人口密度在400~600人/平方公里和8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锻炼率分别降低5.2%和7.7%,人均GDP在25 000~35 000元和45 000元以上的地区锻炼率分别降低3.26%和3.73%,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在93%以上的地区锻炼率降低10.68%。结论: 城镇化不同维度对不同健康行为的影响不同,戒烟率随城镇化水平增加而上升,与人均GDP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有关;锻炼率随城镇化的增加而降低,与三个维度均有关系;睡眠质量好的概率随城镇化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与人均GDP关系更为密切;饮酒率与城镇化水平无明显相关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巨细胞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在不同特征患者中的一致性分析及临床指导意义
    戴菊华,孙新平,张捷,石连杰
    2022, (2):  267-271.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49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检测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检测在不同特征患者中的一致性及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检验科同时进行CMV-IgM抗体和CMV-DNA检测的患者共计50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同时收集患者的诊断、用药及转归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CMV-DNA阴性或阳性、CMV-IgM抗体阴性或阳性,以及年龄、性别和是否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分组和分层,组别之间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经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07例送检患者中,CMV-DNA阳性患者55例(10.85%),CMV-IgM抗体阳性患者74例(14.60%),CMV-DNA和CMV-IgM抗体同时阳性患者20例(3.94%)。55例CMV-DNA阳性患者中,男性37例(67.27%),60岁以上者25例(45.45%),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33例(60%),均高于CMV-DNA阴性组的47.35%(P=0.005)、31.86%(P=0.043)和46.02%(P=0.050)。CMV-DNA和IgM抗体双阳性患者中45%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低于CMV-DNA阳性但IgM抗体阴性患者(68.57%,P=0.086),也低于CMV-DNA阴性但IgM抗体阳性患者(68.52%,P=0.064)。CMV-DNA和IgM抗体双阳性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治疗后91.67%出现好转,而CMV-DNA阳性但IgM抗体阴性患者的好转率仅为60%(P=0.067)。结论: CMV-IgM抗体检测受到年龄、性别、免疫状态等影响,不推荐对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和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单独采用CMV-IgM抗体检测判断CMV感染;CMV-DNA和CMV-IgM抗体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判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抗病毒治疗的结局转归。

    乙型肝炎病毒在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状态下对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的影响
    高鹏,雒艳萍,李俊峰,陈琳,毛小荣
    2022, (2):  272-277.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48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在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etransferase, ALT) 状态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helper T lymphocytes 17, 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 (regulatory T lymphocyte, Treg)及其比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336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抗原抗体,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其中ALT正常的乙肝患者111例(ALT<40 U/L),ALT≥正常上限且<2倍增高的慢性乙肝患者108例(40 U/L≤ALT<80 U/L),ALT≥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慢性乙肝患者117例(ALT≥80 U/L),并且按病毒载量分为低复制组(HBV DNA<4.0 lg copies/mL),中复制组(4.0 lg copies/mL≤HBV DNA<6.0 lg copies/mL),高复制组(HBV DNA≥6.0 lg copies/mL)。采用Dunnett T3方差分析在不同ALT状态下,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的影响。对ALT≥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病毒学及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的变化。结果: 在ALT正常组及ALT≥正常上限且<2倍增高的慢性乙肝组中不同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对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ALT≥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慢性乙肝患者组中,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Th17(低复制组 3.18%±0.79%、中复制组 3.78%±0.92%、高复制组4.57%±1.15%)、Treg细胞 (低复制组 5.52%±1.58%、中复制组 5.89%±1.84%、高复制组6.37%±2.35%) 及其比率Th17/Treg (低复制组0.57±0.25、中复制组 0.65±0.29、高复制组 0.73±0.36) 均明显增高(P<0.05)。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患者HBV DNA明显下降,Th17(3.89%±1.02% vs.2.06%±0.46%)、Treg细胞(6.02%±2.03% vs.5.06%±1.25%)及其比率(0.65±0.28 vs.0.41±0.14)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在不同ALT状态下HBV对Th17、Treg细胞及其比率的影响不同,可以从免疫学的角度阐明HBV对机体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以ALT分组抗病毒治疗的意义,从而有助于临床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纤维肌痛简易分类标准的临床验证
    高超,陈立红,王莉,姚鸿,黄晓玮,贾语博,刘田
    2022, (2):  278-28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52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验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简易分类标准(Pollard标准)在中国RA合并FM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RA合并FM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R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202例,按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gy, ACR)的FM分类标准诊断为FM的42例,将入组患者分为RA合并FM组(RA-FM组)42例和单纯RA组(RA组)160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llard标准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52.6%。伴有FM的RA患者(RA-FM组)DAS28评分(5.95 vs. 4.38, P=0.011)较不伴FM的患者高,疼痛关节数(tender joint counts,TJC)(16.5 vs. 4.5, P<0.01)更多。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HAQ评分(1.24 vs. 0.66, P<0.001)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28.63 vs. 58.22,P<0.001)更差,疲劳症状较RA组常见(88.1% vs. 50.6%, P<0.001),焦虑(10 vs. 4, P<0.01)及抑郁评分(12 vs. 6, P<0.001)更高。两组ESR、CRP、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llard标准在临床应用时敏感度较高,对于特异度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RA-FM组患者功能状态更差,该组患者的DAS28评分可能会被高估;长时间未缓解的RA疾病活动应考虑合并FM的可能。

    585 nm Q开关激光治疗痤疮炎症性皮损和炎症后红斑的疗效
    王向熙,李臻臻,赖彦云,杨莉,史霖丽,仲少敏,吴艳
    2022, (2):  283-28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164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585 nm Q开关激光对于痤疮炎症性皮损和炎症后红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5例面部中度痤疮患者(Ⅱ~Ⅲ级,要求面部两侧均有一定的炎症性皮损和炎症后红斑), 其中共22例患者完成全部治疗及评价,3例患者失访。使用585 nm Q开关激光治疗随机选取的一侧面部,每次治疗间隔2周,共治疗3次。患者于每次治疗当日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周、末次治疗后4周进行评价,即评价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共评价5次。每次评价采用研究者总体评估(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 IGA)评分及研究者红斑主观评分评价痤疮严重程度及红斑程度,使用窄谱反射分光光度计判断红斑程度。结果: 经3次治疗后,治疗侧第8周与治疗前比较的I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 P<0.01),对照侧第8周与治疗前比较的IG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1),治疗前及第8周治疗侧与对照侧比较的IG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P=0.26)。治疗侧第8周与治疗前比较的红斑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4,P<0.01),对照侧前后红斑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P=0.08), 第8周治疗侧研究者红斑主观评分低于对照侧(Z=3.61, P<0.01)。治疗侧5个时间点间红斑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第8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侧5个时间点红斑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损治疗不良反应包括治疗后即刻局部出现轻度红斑、水肿,治疗中轻至中度疼痛,均于1~3 d内自行消退。9例患者评价为非常满意,7例患者评价为满意,6例患者评价为一般。结论: 585 nm Q开关激光对于改善痤疮炎症后红斑有一定效果,该治疗耐受度较高,安全性较好,对于痤疮炎症性皮损的改善治疗侧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预防鼻内镜术后咽喉痛
    史成梅,王雪冬,刘又鲲,邓莹,郭向阳
    2022, (2):  289-29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55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预防鼻内镜术后咽喉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6月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 ASA)Ⅰ~Ⅱ级且年龄18~72岁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鼻内镜手术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组(G组,30例)及对照组(C组,30例)。G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地塞米松0.1 mg/kg滴入,术前将奥布卡因凝胶涂抹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15 cm范围内,之后进行常规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C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前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涂抹生理盐水,之后进行常规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室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等用药量;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毕及术后4、8、12、24 h进行咽喉痛随访。结果: 与C组比较,G组患者的苏醒时间[(8.4±3.9) min vs. (10.8±4.7) min]、拔管时间[(8.8±3.7) min vs. (11.9±4.8) min]、出室时间[(20.0±5.3) min vs. (23.0±5.8) min]显著缩短,丙泊酚用量[(11.8±1.8) mg/kg vs. (15.9±4.6) mg/kg]及瑞芬太尼用量[(10.9±4.7) μg/kg vs. (14.1±3.6) μg/kg]显著减少,发生低血压[10%(3/30) vs. 30%(9/30)]、心动过缓[16.7%(5/30) vs. 20%(6/30) ]及术后躁动[6.7%(2/30) vs. 23.3%(7/30)]的比例显著降低,两组患者肌松药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G组术毕即刻、术后4 h、术后8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的咽喉痛评分[0(0, 1) vs. 1(1, 2),0(0, 0) vs. 1(1, 2), 0(0, 0) vs. 1(1, 2), 0(0, 0) vs. 1(0.75, 1), 0(0, 0) vs. 1(0, 1)]均显著降低。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预防鼻内镜术后咽喉痛。

    精索静脉曲张或无精子症男性的睾酮水平
    彭靖,方冬,张志超,高冰,袁亦铭,唐渊,宋卫东,崔万寿
    2022, (2):  294-29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43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不育症男性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梗阻性无精子症(obstructive azoospermia, OA)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检查血清总睾酮水平,OA、NOA和VC患者数量分别为141,97和169例,所有患者均在上午检测总睾酮浓度。所有样本在男科实验室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总睾酮水平,低于300 ng/dL定义为雄激素缺乏。结果: 共收集到病例407例,平均年龄(30.4±5.8)岁,平均睾酮水平(4.18±1.64) ng/dL (0.30~11.32 ng/dL)。总体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为26.5%(108/407),在NOA、OA和VC组的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40.2%(39/97)、19.7% (27/141)和24.9%(42/169)。NOA和VC组雄激素缺乏的发生率高于OA组 (P<0.001), 而VC组和OA组的雄激素缺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 多因素分析发现不育症的原因是雄激素缺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NOA和VC可能是雄激素缺乏的危险因素,NOA的年轻男性出现雄激素水平低下的可能性更大,NOA和VC治疗后应该随访睾酮水平。在临床中对不育症男性应该评估是否有雄激素缺乏存在。

    术前及术后膜性尿道长度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张帆,陈曲,郝一昌,颜野,刘承,黄毅,马潞林
    2022, (2):  299-303.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1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后膜性尿道长度(membranous urethral length,MUL)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后控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LRP的患者69例,患者均于LRP术前及术后行磁共振检查。术前MUL定义为前列腺尖部尿道至阴茎球部尿道之间的距离,术后MUL定义为膀胱颈口至阴茎球部尿道之间的距离,MUL留存比定义为术后MUL占术前MUL的百分比。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LRP,自术后第1个月起每月对患者的控尿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以全天不需要使用尿垫为控尿功能恢复标准。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3个月控尿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LRP术后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曲线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69例患者平均年龄(71.4±8.6)岁;穿刺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23.40±30.31) μg/L;术前磁共振测量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volume,PV)为12.20~128.48 mL,平均(39.48±22.73) mL;术前MUL为5~22 mm,平均(13.0±3.3) mm;术后MUL为4~22 mm,平均(12.3±3.4) mm;MUL留存比为80%~100%,平均93.9%±6.2%。LRP术后3个月和12个月69例患者控尿率分别为57.9%(40/69)和97.1%(67/69)。单因素分析表明,PV(P=0.028)、术前MUL(P<0.001)和术后MUL(P<0.001)是LRP术后3个月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MUL<13 mm是LRP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Log-rank检验提示,术前MUL≥14 mm、术后MUL≥13 mm和MUL留存比≥94%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分别优于术前MUL<14 mm、术后MUL<13 mm和MUL留存比<94%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术前MUL、术后MUL和MUL留存比与LRP术后控尿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术后MUL较短是术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袁昌巍,王盈进,张书杰,沈胜利,段鸿洲
    2022, (2):  304-31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768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2月,纳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所有中英文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术后早期失败率、远期复发、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并对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6篇,共1 95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93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 023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漏斗图显示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早期治疗失败的发生率低于血管内栓塞治疗(OR=0.20, 95%CI: 0.13~0.30, P<0.05),远期复发率也低于血管内栓塞治疗(OR=0.36, 95%CI: 0.22~0.58, P<0.05),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OR=2.86, 95%CI: 1.36~5.99, P<0.05),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2, 95%CI: 0.88~2.64, P=0.14)。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中,使用Onyx胶进行栓塞比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胶)有更高的治疗失败或复发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70, 95%CI: 1.55~14.28, P<0.05)。结论: 虽然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显微外科手术所获得的临床疗效仍明显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

    经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腰椎管肿瘤54例临床研究
    林国中,马长城,吴超,司雨
    2022, (2):  315-31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52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微通道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肿瘤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纳入研究的54例腰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硬膜外肿瘤8例,硬膜内外肿瘤3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3例(脊髓圆锥腹侧肿瘤3例),肿瘤长径0.5~3.0 cm。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49例,肿瘤所在节段及以下感觉障碍(麻木)5例,肢体无力7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手术。结果: 微通道下半椎板切除37例,半侧椎板间开窗14例,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小关节内侧1/4切除3例,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得以全切除。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3.3 min;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7 d。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4例,室管膜瘤9例,肠源性囊肿1例,畸胎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5例,副神经节瘤1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无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的麻木感,1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随访3~33个月,平均14.4个月,5例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均恢复正常,49例术前有疼痛症状者均完全缓解,7例术前肌力减退者和2例术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恢复正常,5例术前感觉减退者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仍残余轻度感觉减退。未见脊柱不稳定或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 经微通道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肿瘤应适当选择病例,两个节段以下的腰椎管髓外肿瘤(包括部分脊髓圆锥腹侧肿瘤)通过微通道技术可Ⅰ期全切除。微通道技术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有利于保持腰椎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敲减长链非编码RNA MIR4697HG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向分化
    帅婷,刘娟,郭艳艳,金婵媛
    2022, (2):  320-326.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 (277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MIR4697宿主基因(MIR4697 host gene,MIR4697HG)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的成脂向分化调控作用。方法: 将BMSCs进行成脂诱导,在不同的时间点(0、1、2、3、5、7、10 d)收集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成脂分化调控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d binding protein α,CEBP/α)、脂联素(adiponectin,ADIPQ)编码基因的mRNA以及lncRNA MIR4697HG的表达水平。为了防止脱靶效应,本研究构建了两条不同序列的MIR4697HG shRNA (shMIR4697HG-1, shMIR4697HG-1)并通过慢病毒感染BMSCs,建立MIR4697HG稳定敲减的BMSCs细胞系。采用油红O染色、蛋白质印迹实验和qRT-PCR等方法检测敲减MIR4697HG对BMSCs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体外诱导BMSCs成脂向分化时,成脂标志基因PPARγCEBP/αADIPQ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在此过程中lncRNA MIR4697HG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慢病毒感染BMSCs 72 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90%以上细胞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qRT-PCR结果显示MIR4697HG敲减效率高于60%;BMSCs敲减MIR4697HG后,在BMSCs成脂诱导7 d时,成脂基因PPARγCEBP/αADIPQ的转录物(mRNA)水平显著下降 (P<0.01),同时PPARγ和CEBP/α的蛋白质水平也显著降低 (P<0.01)。敲减MIR4697HG的BMSCs成脂向分化能力减弱。结论: lncRNA MIR4697HG对BMSCs成脂向分化有调控作用,敲减MIR4697HG可抑制BMSCs的成脂向分化,提示lncRNA MIR4697HG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等成脂肪异常疾病的潜在靶点。

    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初步构建
    冯莎蔚,国慧,王勇,赵一姣,刘鹤
    2022, (2):  327-334.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 (292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建立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的设计流程,初步构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为乳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海淀区多所幼儿园中选取全口健康无龋、年龄4~5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取上下颌牙列印模后制取石膏牙颌模型,通过三维牙颌模型扫描仪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利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提取全口乳牙所有牙位的单个牙冠数据,测量其近远中径、颊舌径和龈牙合径,再按照缩放比例因子,对每一牙位的牙冠进行牙冠标准化处理,基于3~5个牙冠特征点进行对齐,最后通过平均值拟合的方法构建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结果: 共纳入40名儿童,其中男14名,女26名,均为汉族。获取到40副上下颌牙列石膏模型,在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后,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测量获得乳牙牙冠近远中径、颊舌径和龈牙合径相关数据,并成功构建全口20颗乳牙的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能够反映乳牙牙冠特征形貌。结论: 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构建乳牙数字化参考牙冠模型,为乳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对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腮腺微小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李炳雨,唐祖南,胡耒豪,章文博,于尧,俞光岩,彭歆
    2022, (2):  335-339.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 (61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 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 ∶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 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 ∶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 恶性肿瘤占7.2%(44/611), 良恶性比例为12.9 ∶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 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 ∶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 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 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
    梁炜,汤瑶,黄文斌,韩冰,林久祥
    2022, (2):  340-34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 (217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 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 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 ±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 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 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
    2022, (2):  346-35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4    
    摘要 ( )   HTML ( )   PDF (166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单次扩弓组和反复扩缩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4909), 患者7~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头影测量显示ANB角<0°,Wits值<-2 mm,上齿槽座点(A点)至过鼻根点(N点)的眼耳平面垂线的距离(A-Np)<0 mm。单次扩弓组行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面罩前方牵引。使用Dolphin 11.7软件对每组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进行头位校正,使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及其周围骨缝标志点,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2例患者未完成复诊随访外,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与单次扩弓组相比,反复扩缩组患者治疗后上颌及周围骨缝标志点矢状前移量更大,颧颞缝、颧颌缝及颧额缝标志点矢状向分别前移1.21 mm、2.20 mm及1.43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颧颞缝外,其余骨缝标志点矢状向前移量不受颧颌缝成熟度影响(P>0.05)。反复扩缩组治疗后,颧颌缝标志点和A点矢状向前移量之间相关性较强(P<0.01),回归分析R2=42.5%。结论: 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于早期治疗上颌后缩可能效果更佳;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颧颌缝作为上颌矫形力作用的主要骨缝之一,其矢状向前移量与上齿槽座点的前移量相关性较强。

    颧骨缺损不同修复重建方法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蓝璘,贺洋,安金刚,张益
    2022, (2):  356-362.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5    
    摘要 ( )   HTML ( )   PDF (438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颧骨缺损不同治疗方法的修复效果及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颧骨缺损行修复重建的37例患者。根据颧骨缺损涉及的部位,将缺损分为四类:0类,缺损不涉及颧骨区段结构,仅为厚度(突度)变化;Ⅰ类,单个缺损位于颧骨体部或只涉及一个突起方向的缺损;Ⅱ类,单个缺损累及两个突起方向;Ⅲa类,单个缺损累及三个突起方向以上的缺损;Ⅲb类,颧骨缺损同时累及相应上颌骨的大范围缺损。统计分析各类颧骨缺损的病因、缺损时间、缺损大小及特点、采用的修复重建方式,并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术后CT评价颧骨突度及对称性恢复效果,进行色谱差值分析评价术后稳定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中,由创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25例(67.57%),肿瘤切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11例(29.73%),另1例为骨发育畸形导致的颧骨缺损。19例患者行单纯自体骨移植修复,6例患者行血管化组织瓣修复,5例患者仅使用外植入物,另外7例患者使用血管化组织瓣联合外植入物修复。导航组和非导航组健、患侧颧骨突度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5 mm(0.20~2.50 mm)和1.60 mm(0.10~2.90 mm),两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45)。2例使用钛网结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后钛网发生明显变形或断裂,2例铸造个性化钛修复术后因感染而取出。结论: 对于无明显结构改变的颧骨缺损,可以用自体骨游离移植或异体材料修复。颧骨缺损存在骨支柱破坏、慢性炎症、口鼻腔相通或伴有明显软组织量不足时,建议带蒂颅骨骨膜瓣或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钛网可用于修复大量骨组织缺损的病例,同时建议联合血管化骨组织瓣移植修复。

    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分析
    蔡天怡,章文博,于尧,王洋,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2022, (2):  363-368.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6    
    摘要 ( )   HTML ( )   PDF (53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患者术后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2016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完成的533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49.3±16.6)岁,其中321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占全部患者的60.2%。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因素、治疗史、患有共病、个人史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伴有舌、口底、口咽部、双侧下颌骨缺损,行单侧及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既往有放疗史、吸烟史者,以及应用较臃肿软组织皮瓣的患者,术后气道梗阻风险较大,更倾向于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有1例未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术后出现气道梗阻行紧急气管切开。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中,8.39%出现气管切开相关并发症,以肺部感染、切口出血为主。结论: 并非所有行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的患者均需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患者是否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以保证患者的术后气道安全。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肺癌出现垂体免疫不良反应3例
    顾阳春,刘颖,谢超,曹宝山
    2022, (2):  369-37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7    
    摘要 ( )   HTML ( )   PDF (119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1(PD-1 ligand 1,PD-L1)的抑制剂广泛用于肺癌治疗,但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值得关注。垂体irAEs包括垂体炎和垂体功能减退,常见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抑制剂治疗后,而较少见于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缺乏是垂体irAEs的一种特殊亚型,不伴垂体其他功能紊乱和垂体肿大。本研究报告3例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孤立性ACTH缺乏及其他irAEs。病例1是68岁男性患者,先确诊PD-L1高表达的肺腺癌,采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单药治疗,期间出现免疫性肝炎,经高剂量甲基泼尼松龙[0.5~1.0 mg/(kg·d)]治疗后缓解;间隔11个月又确诊原发性胃癌,故在帕博利珠单抗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apatinib)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共17次后,患者的肺癌和胃癌均未进展,但出现严重恶心和无力,此时甲基泼尼松龙已停药10个月,血液生化检查提示重度低钠血症(121 mmol/L,参考值137~147 mmol/L,下同),8:00 a.m.皮质醇(<1 μg/dL,参考值5~25 μg/dL,下同)和ACTH(2.2 ng/L,参考值7.2~63.3 ng/L,下同)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病例2是66岁男性肺腺癌患者,参加新型PD-1抑制剂HX008联合化疗的Ⅱ期临床研究(登记号:CTR20202387)。治疗5个月(共7次用药)后,患者的肺癌达到部分缓解,但恶心和呕吐却突然加重,伴轻度呼吸困难和双下肢无力,其血液生化检查提示轻度低钠血症(135 mmol/L),8:00 a.m.皮质醇(4.3 μg/dL)和ACTH(1.5 ng/L)降低,但甲状腺功能正常;同时肺CT显示中度免疫性肺炎。病例3是63岁男性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使用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联合化疗,肺癌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仅出现轻度免疫性皮疹;治疗5周期后,肺癌进展,此后6个月未使用免疫治疗;再次免疫治疗前,常规评估发现8:00 a.m.血皮质醇降低(1.5 μg/dL),ACTH正常(8.0 ng/L),但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使用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联合化疗2周期后出现肺部感染伴持续低热、中度无力和重度低钠血症(116 mmol/L),此时, 8:00 a.m.血皮质醇为3.1 μg/dL,ACTH为7.2 ng/L,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泌乳素均正常。这3例患者均无头痛和视力障碍,脑磁共振成像均未见垂体肿大或垂体柄增粗,且无动态变化。患者均接受了泼尼松(2.5~5 mg/d)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症状缓解后均恢复PD-1抑制剂治疗。病例2较特殊,其因同时伴有中度免疫性肺炎而采用高剂量泼尼松[1 mg/(kg·d)]治疗,并逐渐减量至生理替代剂量,8:00 a.m.血皮质醇和ACTH恢复并维持正常,但其他两例患者的垂体功能减退均未恢复。本组病例提示,PD-1抑制剂诱发的垂体irAEs可表现为孤立性ACTH缺乏,其发病时间跨度大,临床表现不特异,恢复模式也不同。因此,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疗效好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垂体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警惕垂体irAEs。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持续性重度高钾血症1例
    王薇,蔡林,高莹,郭晓蕙,张俊清
    2022, (2):  376-380.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8    
    摘要 ( )   HTML ( )   PDF (75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钾血症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之一,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的高钾血症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常见,而持续性重度高钾血症更加罕见,临床工作中该并发症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报告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腺瘤术后出现持续性严重高钾血症的病例,并进行长期随访。患者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行经腹腔镜左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示肾上腺皮质腺瘤。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高钾血症,血钾最高7.0 mmol/L,患者自觉皮肤瘙痒、恶心、心悸。复查血浆醛固酮水平由术前35.69 ng/dL降至术后 2.12 ng/dL,24 h尿钾排出明显减少。醛固酮激素的明显下降导致尿钾排出减少可能是引起患者术后高钾血症的原因。予聚磺苯乙烯钠散、呋塞米、复方甘草酸苷降钾治疗,至术后随访14个月患者仍需服用降钾药物来维持血钾水平。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钾血症”“手术治疗”检索2009至2019年发表在PubMed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约为6%~29%,大多数以轻中度、一过性高血钾为主,19%~33%的高血钾患者为持续性,影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高钾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肾功能减退、年龄大和高血压病程长等。本研究通过该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治疗后出现高钾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严重并发症的认识,尤其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更需密切监测血钾。

    病例报告
    失活剂烧伤致乳磨牙早失及恒牙胚丧失2例
    田靖,秦满,陈洁,夏斌
    2022, (2):  381-385.  doi: 10.19723/j.issn.1671-167X.2022.02.029    
    摘要 ( )   HTML ( )   PDF (331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