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专家笔谈
    推动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开始
    张岩, 霍勇
    2014, (6):  829-831.      
    摘要 ( 2090 )   PDF (1132KB) ( 139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稳定性冠心病诊治策略的选择:欧美指南给我们的提示
    张永珍, 高炜
    2014, (6):  832-835.      
    摘要 ( 1867 )   PDF (1089KB) ( 24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肾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王伟民
    2014, (6):  836-837.      
    摘要 ( 1896 )   PDF (1064KB) ( 11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著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王宁, 王贵松, 于海奕, 米琳, 郭丽君, 高炜
    2014, (6):  838-843.       PMID: 25512268
    摘要 ( 2077 )   PDF (1044KB) ( 6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46例,随机分为远隔缺血后适应组(n=23)和常规PCI组即对照组(n=23)。远隔缺血后适应组在PCI术前于左下肢绑缚无创血压袖带,术中第一次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而恢复血流后1 min内开始充气加压阻断左下肢血流,充气5 min,放气 5 min,交替3个循环。比较两组酶学心肌梗死面积、术后1 h ST段完全回落率、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校正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 的差异以及直接PCI术前、术后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酶学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隔缺血后适应组PCI术后1 h 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60.9% vs. 30.4%, P=0.04);PCI术后CTFC在远隔缺血后适应组有降低趋势(28±11 vs.33±11,P=0.10),在前壁STEMI患者远隔缺血后适应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5±9 vs.39±10,P=0.01)。远隔缺血后适应组血浆MDA、ET-1、TNFα水平于直接PCI术后不同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保护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临界病变造影指导与血流储备分数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比较
    龚艳君, 胡灏, 蒋捷, 洪涛, 李建平, 陈明, 刘兆平, 霍勇
    2014, (6):  844-847.       PMID: 25512269
    摘要 ( 2205 )   PDF (1253KB) ( 7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比较对临界病变分别应用造影指导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治疗策略的一致性。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因“冠心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术者判断为临界病变并行FFR检查的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造影图像,由4位有经验的心脏介入医生分别对造影图像中靶病变的狭窄程度进行目测判读,并写出该医生本人根据影像结果从治疗策略上是否会对该处靶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收集患者手术当时术者判断的狭窄程度及FFR值,分析手术当时术者判断的狭窄程度与事后4位介入医生判断的狭窄程度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分析4位介入医生根据造影指导选择的治疗策略与FFR指导的治疗策略的一致性。结果:共入选151例患者,70.2%(106例)为男性,平均年龄(62.7±9.6)岁(37~84岁)。对该151例患者的169支血管的临界病变进行了FFR测量,1支为左主干,116支为前降支,27支为回旋支,25支为右冠状动脉。虽然事后4位介入医生目测判断的狭窄程度与术中目测判断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r=0.29~0.38,P<0.001),但相关性不高,且有明显差异。以FFR值0.80为选择是否行介入治疗的界值,4位介入医生根据影像目测结果选择的治疗策略与FFR指导的治疗策略之间的一致性分别为:医生1为72.78%,医生2为71.60%,医生3为75.15%,医生4为72.78%。结论:单纯根据造影目测判断临界病变准确性不高,推荐在临床上使用FFR测量来指导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
    非冠心病胸痛患者心外膜脂肪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相关性
    张沫, 李昭屏, 李卫虹, 李丹, 刘丽娜, 冯新恒, 高炜
    2014, (6):  848-853.       PMID: 25512270
    摘要 ( 1869 )   PDF (1603KB) ( 6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非冠心病胸痛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的关系,探讨EAT厚度对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证实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50%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6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EAT厚度及三磷酸腺苷负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CFR,分析EAT厚度与CFR的关系。结果:完成CFR测定者61例,平均CFR为2.98±0.67;其中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即CFR<3者34人(56%),平均CFR为2.52±0.32;CFR≥3者27人(44%),平均CFR为3.56±0.52。CFR<3组EAT厚度明显大于CFR≥3组[(3.4±0.8) mm vs. (2.3±0.6) mm,P<0.001],EAT厚度与CFR呈显著负相关(r=-0.66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7.78, 95%CI : 2.44~24.7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厚度>2.9 mm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FR<3)的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92.3%(曲线下面积0.860,P<0.001)。结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增加,心外膜脂肪厚度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心外膜脂肪厚度>2.9 mm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冠心病患者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
    白瑾, 赵威, 徐昕晔, 刘萍, 王鸿艳, 吴晓月, 李刘宁, 高炜
    2014, (6):  854-858.       PMID: 25512271
    摘要 ( 1910 )   PDF (995KB) ( 6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冠心病患者的体成分,分析患者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为更准确地评估患者身体成分,预测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指导其后期康复运动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且心功能Ⅰ~Ⅱ级(NYHA分级)的冠心病患者663例,术后15~20 d内完成运动心肺功能评定(应用BRUCE平板运动方案,进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在运动前应用Inbob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患者进行体成分测定。结果: 663例冠心病患者均完成体成分测定及运动心肺功能评定。依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这3个指标诊断肥胖,其检出率分别为22.8%、63.3%和72.7%,仅有PBF与患者的运动能力呈负相关性(r=-0.306,P<0.001)。依据PBF分组,肥胖组较非肥胖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据运动心肺功能评定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s)将患者分为低、中、高运动功能储备组,只有PBF在3组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的PBF诊断肥胖更为准确,且与患者的运动能力呈负相关,是冠心病患者运动能力预测与指导康复运动的重要指标。
    深圳市福田区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现状分析
    许文敏, 张新霞, 伍贵富
    2014, (6):  859-862.       PMID: 25512272
    摘要 ( 1219 )   PDF (860KB) ( 5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10 020名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基线资料。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血压为142/86 mmHg(1 mmHg=0.133 kPa),男性的血压均值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86 mmHg vs. 140/85 mmHg,ZSBP=-6.14,ZDBP=-9.93,P<0.001),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总体的血压控制率为40.2%,不同性别、体质指数、腰围的人群血压控制率有差别。使用单种降压药的人数最多,占54.4%。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腰围、高脂血症和吸烟是影响血压控制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社区血压控制率偏低,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在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对这些因素的控制。
    心肌作功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
    王方芳, 徐伟仙, 陈宝霞, 冯新恒, 李昭屏, 高炜
    2014, (6):  863-867.       PMID: 25512273
    摘要 ( 1285 )   PDF (1635KB) ( 4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心肌作功指数(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MPI) 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入选130例高血压患者(HP组,年龄53.9±13.3岁)和155例健康对照者(Con组,年龄52.4±11.6岁),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左心室MPI,计算公式为:MPI=(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射血时间。将高血压组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亚组(HP-肥厚亚组,LVMI男性≥115 g/m2、女性≥95 g/m2)和无左心室肥厚亚组(HP-无肥厚亚组,LVMI男性<115 g/m2、女性<95 g/m2)。结果:Con组、HP-无肥厚亚组和HP-肥厚亚组3组间M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0.23 vs. 0.54±0.17 vs.  0.45±0.11,P<0.001),其中HP肥厚亚组较HP无肥厚亚组MPI增高(P =0.046),且均高于Con组(P均<0.001)。在对照组中,MPI与年龄(r=0.369,P<0.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r=0.169,P<0.05)、二尖瓣环Sm峰速度(r=-0.211, P<0.001)和二尖瓣环Em峰速度(r=-0.383, P<0.001)具有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MPI的独立预测因素(β=0.492, t=7.222,P<0.001)。在HP组中,MPI与左房面积(r=0.293, P<0.001)、室间隔厚度(r=0.453, P<0.001)、LVMI (r=0.453, P<0.001)、相对室壁厚度(r=0.458, P<0.001)呈正相关, 与Sm(r=-0.414, P<0.001)、Em(r=-0.508, 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r=-0.305, P<0.001)呈负相关,室间隔厚度(β=0.401, t=4.256,P<0.001)和Em(β=-0.365, t=-3.878,P<0.001)是HP组MP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MPI均显著升高,而在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中MPI的升高更为显著。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的MPI作为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整体功能的指标,可用于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全程监控,早期发现心功能受损患者。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microRNA对神经生长因子通路的靶向调节作用及其功能调控网络
    李晶津, 陈红, 任景怡
    2014, (6):  868-874.       PMID: 25512274
    摘要 ( 1099 )   PDF (5156KB) ( 6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microRNA表达谱变化,及其通过神经生长信号通路的网络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n=6)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6),抽取静脉血,提取全血microRNA,利用Taqman低密度微小RNA芯片检测microRNA表达,通过芯片数据分析工具SAM(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得出显著差异表达microRNA。应用预测工具(Targetscan,miRanda,DIANAmicroT)得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microRNA的靶基因,应用芯片整合生物信息分析工具DAVID分析相关靶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利用Panther数据库获取靶基因的生物功能聚类,通过Cytoscape构建microRNA的靶基因功能网络。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显著上调了20个microRNAs,并且其主要靶向调节神经生长因子通路,靶基因的功能集中在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免疫炎症、神经生长和活动、细胞凋亡。结论:差异表达上调的microRNA主要抑制调节神经生长因子通路,即抑制细胞增殖、免疫炎症、神经生长等,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组胺水平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关系
    陈少敏, 牟笛, 崔鸣, 任川, 张舒, 郭丽君
    2014, (6):  875-878.       PMID: 25512275
    摘要 ( 1197 )   PDF (1435KB) ( 4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组胺水平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84例,动态观察从PCI术前至术后1周内血清组胺水平的变化。多因素回归分析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数的相关因素。结果:STEMI患者血清组胺水平在PCI术后1周内进行性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2 h ST段回落百分数的相关因素为:术后2 h组胺(r=-0.361,P=0.001)、胸痛至球囊时间、梗死相关动脉和术后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分级。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2 h组胺水平的升高与心肌再灌注不佳独立相关。
    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功能的远期影响
    冯杰莉, 张媛, 李昭屏
    2014, (6):  879-882.       PMID: 25512276
    摘要 ( 1023 )   PDF (867KB) ( 6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 2.6%,11.1% vs. 4.9%,均P <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 (33.8±12.0) mmHg,1 mmHg=0.133 kPa, 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 vs. 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 vs. (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 vs. (19.9±3.4) mm, 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 vs. 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 vs. (20.2±4.6) cm2,(17.7±4.0) cm2 vs. (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 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辛伐他汀纳米脂质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徐璐, 王超, 沈文文, 祁荣
    2014, (6):  883-888.       PMID: 25512277
    摘要 ( 1177 )   PDF (1894KB) ( 5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对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进行测定,研究纳米脂质体剂型对辛伐他汀(simvastatin,SMV)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形成骨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小鼠原代BMSC。以SMV原料药处理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设SMV药物浓度1 μmol/L和2 μmol/L为SMV低剂量组(SMV low dosage group,S1)和SMV高剂量组(SMV high dosage group,S2);将辛伐他汀纳米脂质体(simvastatin nano-liposomes,SMV-liposome)处理组作为实验组,根据SMV药物包载浓度1 μmol/L和2 μmol/L分别设为SMV-liposome低剂量组(SMV-liposome low dosage group,SL1)和SMV-liposome高剂量组(SMV-liposome high dosage group,SL2);此外,实验中所有涉及到不做任何处理的组,都作为空白组(blank)。将SMV和SMV-liposome分别与BMSC共孵育48 h后,用碱性磷酸酶比色法测定其ALP比活性,用碱性磷酸酯酶显色试剂盒(BCIP/NBT alkaline phosphatase color development kit,BCIP/NBT Kit)检测其ALP蛋白表达量,用Western Blot检测其BMP-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与BMSC共孵育48 h后,各组细胞生存率均高于84%,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在给药浓度相同时,实验组ALP比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S1组和SL1组ALP比活性分别为0.27±1.11和0.21±2.15(P<0.001),S2组和SL2组ALP比活性分别为0.63±1.64和0.72±2.88(P<0.05)。ALP BCIP/NBT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LP染色更深,且组内呈现剂量依赖性。实验组BMP-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ALP比活性、ALP BCIP/NBT染色及BMP-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内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即高剂量组结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纳米脂质体剂型能显著提高SMV促进BMSC的成骨分化作用。
    肾上腺素受体介导心脏纤维化模型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
    殷倩, 鲁海燕, 杨承志, 田爱炬, 杨秋香, 张幼怡, 郑晓晖, 李子健, 郑小璞
    2014, (6):  889-893.       PMID: 25512278
    摘要 ( 1092 )   PDF (2282KB) ( 7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应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连续皮下注射7 d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并观察此模型中炎症调控核转录因子NF-κB的变化。方法:采用10周龄体重为280~320 g 的SD大鼠,ISO以0.25 mg/(kg·d)剂量连续背部皮下注射7 d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心脏组织切片进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纤维化,以胶原容量分数进行胶原面积定量统计。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脏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及炎症因子IL-6的mRNA表达。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脏组织中NF-κB在细胞内的定位, 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组织中磷酸化的NF-κB水平。结果:ISO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模型中天狼猩红染色面积明显大于对照(control,CON)组,且ISO组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CON组(12.01±1.64 vs. 0.95±0.06, P<0.001);ISO组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Ⅰ型胶原:10.51±0.47 vs. 0.98±0.02,P<0.001;Ⅲ型胶原:9.58±1.33 vs. 1.02±0.02, P<0.001)。ISO组心脏组织中可见细胞核增多、聚集,提示可能炎症细胞浸润,且炎症因子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1.64±0.18 vs. 1.04±0.07, P <0.01)。CON组NF-κB主要定位于心肌细胞胞浆中,心肌细胞核中未见NF-κB的定位; ISO组出现明显NF-κB核转位活化,心肌细胞胞浆中的NF-κB较CON组减少,心肌细胞核及间质细胞核均可见明显的NF-κB定位,同时,ISO组心脏组织磷酸化NF-κB的水平明显高于CON组(10.83±2.05 vs.1.05±0.27, P<0.001)。结论:连续7 d皮下注射ISO可成功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且此模型心脏组织中活化的核转录因子NF-κB增加。
    微颗粒携带microRNA-126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耿强, 陈红, 任景怡, 宋俊贤, 李素芳
    2014, (6):  894-898.       PMID: 25512279
    摘要 ( 1057 )   PDF (2667KB) ( 5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作为载体携带microRNAs(miRNAs)在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293T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将微颗粒与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共培养,然后应用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THP-1细胞迁移情况;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的方法,分析微颗粒携带miRNAs影响单核细胞迁移的机制。结果: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HUVEC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PHUVEC)组THP-1细胞迁移数明显多于293T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P293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HUVEC组THP-1细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P293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VEC细胞分别给予lipo2000、lipo2000+miRNA inhibitor和lipo2000+miRNA-126 inhibitor不同处理获得的微颗粒为MPcon、MP neg-con、MP miR-126 inhibitor,与MPcon组、MP neg-con组相比, MP miR-126 inhibitor组THP-1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 miR-126 inhibitor组THP-1细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con组、MP neg-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VEC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可以携带miRNA-126促进单核细胞迁移,微颗粒作为载体可以携带miRNAs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G1表达下调不依赖于肝X受体的调节
    王会娟, 赵兴山, 孙华毅, 陈连凤, 严晓伟
    2014, (6):  899-905.       PMID: 25512280
    摘要 ( 1173 )   PDF (2464KB) ( 4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胆固醇外流的功能改变及调节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的表达,并探讨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对ABCG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和健康对照组各30例,抽取外周静脉血40 mL,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以[3H]胆固醇标记巨噬细胞,用液闪计数法测定胆固醇外流率。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 PCR)法检测人单核巨噬细胞ABCA1/G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BCA1/G1的蛋白表达;siRNA法抑制LXRα、LXRβ,观察其对ABCG1mRNA表达的影响;电泳迁移率试验方法(electrophery mobility supershift assay,EMSA)检测LXR与ABCG1启动子区LXR反应元件(liver X receptor element, LXRE)结合的DNA结合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ABCG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显著降低(19.0%±1.2% vs. 12.8%±3.6%, t=2.532, P=0.016),而ABCA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 ApoA1)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1.2%vs.10.2%±2.3%, t=1.771, P=0.109)。LXRα、LXRβ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LXRLXRE DNA结合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5,P=0.315;t=-0.531,P=0.600;t=1.483,P=0.164),且LXR的siRNA抑制对ABCG1mRNA的表达也无显著影响(t=2.143,P=0.06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功能的下降与ABCG1表达下调相关,而ABCG1的表达下调可能不依赖于LXR。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FVB/N小鼠心脏肥大模型的建立
    杨承志, 田爱炬, 孟增慧, 吴济民, 张幼怡, 郭丽君, 李子健
    2014, (6):  906-910.       PMID: 25512281
    摘要 ( 1558 )   PDF (2811KB) ( 12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索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诱导FVB/N小鼠心脏重塑的实验条件。方法:经皮下注射和埋泵控释两种途径给予FVB/N小鼠ISO诱导心脏肥大和纤维化,将每种给药途径的FVB/N小鼠随机分为ISO组和对照组。皮下注射给药途径:ISO组皮下注射ISO 14 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皮下埋泵给药途径:ISO组皮下埋泵控释给予ISO 14 d,对照组做假手术。两种给药途径ISO剂量均为30 mg/(kg·d) 。采用心脏重量与胫骨长度比值(心胫比)、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室壁厚度等指标衡量心脏肥大程度。使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方法检测胶原沉积面积。结果:ISO皮下注射不能诱导FVB/N小鼠明显的心脏肥大和纤维化,且实验终点前有50%小鼠死亡。ISO皮下埋泵控释给药诱导FVB/N小鼠出现显著的心脏肥大,ISO组小鼠心胫比显著高于对照组[(10.60±0.40 ) mg/mm vs. (7.93±0.19) mg/mm,P<0.001],ISO组小鼠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87±0.03)mm vs. (0.68±0.06)mm,P=0.0116],但ISO不能引起明显的心脏纤维化,小鼠全部存活。结论:ISO 30 mg/(kg·d)皮下埋微量泵2周可成功诱导FVB/N小鼠心脏肥大模型。
    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分析
    李纾, 安友仲, 任景怡, 朱凤雪, 陈红
    2014, (6):  911-916.       PMID: 25512282
    摘要 ( 1284 )   PDF (895KB) ( 7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分析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并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患者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心血管及非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脱机成功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381例,根据脱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n=274)和脱机失败组(n=107)。统计结果显示,高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脱机成功组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28 d生存率均优于脱机失败组。结论:对于腹部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患者而言,心血管因素包括术前左心功能障碍以及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其他因素包括高龄、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封闭髂内动脉后的并发症
    栾景源, 李选, 向勇, 傅军, 王昌明, 李天润, 韩金涛
    2014, (6):  917-919.       PMID: 25512283
    摘要 ( 1235 )   PDF (860KB) ( 6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4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分析封闭髂内动脉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 结果:46例腔内修复术中有18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随访1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其余28例(60.9%)封闭一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其中封闭双侧7例(15.2%),封闭右侧14例(30.4%),封闭左侧7例(15.2%);随访26例中,发生臀部疼痛12例(46.2%),排便习惯改变8例(32.0%),勃起功能障碍3例(12.0%),便血2例(8.0%)。对比封闭双侧和封闭单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0.0%、45.0%,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8.3个月、4.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3.3%、31.6%,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3.3%、5.3%。对比封闭左侧和封闭右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1%、38.5%,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6.0个月、 3.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57.1%、16.7%,便血发生率分别为28.6%、0。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尽量保留髂内动脉,尤其是左侧髂内动脉。
    尿沉渣谱与肾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李惊子, 王素霞, 秦小琪, 许远, 庞维, 鄂洁, 郑欣
    2014, (6):  920-925.       PMID: 25512284
    摘要 ( 1263 )   PDF (2024KB) ( 5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无创检查的尿沉渣谱在判断肾疾病病理类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肾活检日晨尿标本1 140对份:(1)位相差显微镜检查尿沉渣。(2)尿蛋白定量(g/24 h)。(3)尿沉渣谱分型:尿沉渣结合蛋白定量后分4型,Ⅰ型:血尿为主,多细胞及管型;Ⅱ型:蛋白尿为主,少细胞,透明-细颗粒管型;Ⅲ型:有核细胞为主,少量蛋白和有核细胞管型;Ⅳ型:非特异尿沉渣和少量蛋白。(4)肾病理类型分类:根据肾活检的病理特点和病变部位,将肾疾病分为三大类:肾小球增殖性病变、肾小球非增殖性病变和肾小管间质病变。(5)比较各种肾疾病的尿沉渣谱类型及特点,将尿沉渣谱类型与肾组织病理诊断进行对应性分析。(6)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和χ2一致性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40例行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显示:肾小球增殖性病变419例,肾小球非增殖性病变375例,肾小管间质病46例。(2)肾病理类型与尿沉渣谱相关,肾小球增殖性病变84%呈Ⅰ型尿沉渣谱,肾小球非增殖性病变93.1%呈Ⅱ型尿沉渣谱,肾小管间质病变67.4%呈Ⅲ型尿沉渣谱。(3)将300对份尿沉渣谱与肾组织病理类型进行对应性分析显示:Ⅰ型尿沉渣谱与肾小球增殖性疾病符合率84.8%,Ⅱ型尿沉渣谱与肾小球非增殖性疾病符合率86.0%,Ⅲ型尿沉渣谱与肾小管间质病符合率73.7%。结论:尿沉渣谱对于判断肾疾病的病理类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UTX在肾癌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旭亮, 李彩灵, 杨丽华, 江智茂, 桂耀庭, 蔡志明
    2014, (6):  926-930.       PMID: 25512285
    摘要 ( 1222 )   PDF (3326KB) ( 4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检测UTX(ubiquitously transcribed TPR gene on the X chromosome)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诊断明确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45例,提取组织mRNA,制作组织切片,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UTX在肾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表达改变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UTX mR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0.883 2±0.703 8 vs. 0.199 7±0.140 0,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同样表明肾癌组织UT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UTX在肾癌组织中的蛋白评分高出癌旁组织4倍[12±4 vs. 3±3, P<0.05]。UTX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 分期无明显关系,但与病理分级关系密切(P=0.004)。结论:UTX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增高,并且与肾癌分级相关。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辅助生殖技术对学龄前期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的影响
    左娜, 梁潇, 王义贤, 沈娟, 王晓莉, 王秀霞
    2014, (6):  931-935.       PMID: 25512286
    摘要 ( 1237 )   PDF (870KB) ( 5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辅助生殖技术是否影响学龄前期儿童的体格及智力发育。方法:收集曾经IVF-ET技术助孕生产的学龄前期儿童50例(生产时足月及近足月,IVF-ET组),随机抽取出生情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等外在因素相匹配的同期自然受孕出生的儿童48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两组儿童的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在语言测试中,IVF-ET组四项分测试成绩略高于自然受孕对照组,其中常识、词汇、类同词、理解分别较对照组高1.35、1.05、1.32、1.32,算术题成绩较对照组低1.21。对照组的语言总成绩较IVF-ET组高1.91分,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操作类题目中,IVFET组较对照组高5.5,其中迷津及几何图形分测试中,IVF-ET组分别比对照组高0.40、0.38分,而动物房、画图补缺及木块图案中,对照组比IVFET组分别高1.04、0.54、0.68分,两组操作测试总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总体测试成绩两组差异甚小,分别为115.8及114.6(P=0.104)。两组总成绩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身高在中等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0%、31%,体重在中等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0%、23%,IVF-ET组体重大者相对更多。两组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不会造成IVF-ET儿童的体格及智力发育迟缓,家长的重视及耐心的教育更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4~11岁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邢燕, 李楠, 周薇, 黄骁, 蒋子涵, 刘玲, 鲍慧玲
    2014, (6):  936-940.       PMID: 25512287
    摘要 ( 1291 )   PDF (877KB) ( 4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估4~11岁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及探讨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1岁哮喘患儿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哮喘测试量表(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进行控制水平分级,可分为3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将部分控制和未控制合并为未完全控制组。比较完全控制组和未完全控制组两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90例哮喘患儿纳入研究,完全控制和未完全控制组分别占61.1%(55/90)和38.9%(35/90),完全控制组患儿生活质量高于未完全控制组。完全控制组和未完全控制组在体质指数、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吸烟、近3个月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就诊4周内是否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和是否遵医嘱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3个影响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分别是:未规律随诊(OR=8.364,95%CI: 1.816~38.532,P<0.05)、患有或被诊断为变应性鼻炎(OR=6.728,95%CI: 1.699~26.644,P<0.05)、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OR=3.926,95%CI: 1.210~12.744,P<0.05)。结论:4~11岁哮喘患儿的哮喘完全控制率不高,完全控制组患儿生活质量高于未完全控制组。未规律随诊和患有变应性鼻炎是4~11岁哮喘患儿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而伴有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则是哮喘控制水平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提示的结论需要多中心或进一步数据来论证。
    病毒载量对不同病变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高鹏, 肖萍, 杨彦麟, 陈青锋, 毛小荣, 赵正斌, 石磊, 杨李忠, 周伟
    2014, (6):  941-944.       PMID: 25512288
    摘要 ( 1120 )   PDF (867KB) ( 5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探讨不同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373例,其中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3例(ALT<4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且小于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40U/L ≤ALT<8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ALT≥80 U/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参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在不同病变阶段中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在ALT正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影响较弱,而在ALT异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有明显影响,且以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为甚,具体表现为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红细胞计数 [低复制组 (4.10±0.67) ×1012/L,中复制组(3.92±0.69) ×1012/L,高复制组(3.54±0.90)×1012/L]、血红蛋白[低复制组(129.66±21.12) g/L,中复制组(126.23±23.38) g/L,高复制组(112.98±27.77) g/L]、红细胞压积(低复制组37.66±5.68,中复制组37.03±6.03,高复制组33.34±8.15)降低(P=0.006,0.007,0.010),而红细胞平均体积[低复制组(92.17±6.53) fL,中复制组(94.85±7.95)  fL,高复制组(101.63±11.33)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低复制组(31.70±2.22) pg,中复制组(33.11±3.62) pg,高复制组(34.65±3.13)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复制组(344.28±17.17) g/L,中复制组(351.33±16.90) g/L,高复制组(358.12±15.67) g/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低复制组(52.49±9.04) fL,中复制组(56.96±7.19) fL,高复制组(61.23±7.23)fL)]升高(P=0.000,0.000,0.002,0.000)。 结论:通过观察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可以反映在不同病变阶段乙型肝炎病毒与免疫反应的关系,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可以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
    马泽云, 王衣祥
    2014, (6):  945-949.       PMID: 25512289
    摘要 ( 1196 )   PDF (2087KB) ( 5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 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因牙周炎缺失上前牙种植修复后短期软组织美学效果评价
    释栋, 孟焕新, 张立, 张海东
    2014, (6):  950-953.       PMID: 25512290
    摘要 ( 1025 )   PDF (1914KB) ( 7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因牙周炎缺失上前牙种植修复后的短期软组织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因牙周炎需拔除上前牙的患者15人,共涉及牙齿20颗,患牙两侧有天然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系统牙周治疗。拔牙后自然愈合2~3个月,采用常规翻瓣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术中记录牙槽骨缺损的程度、种植体植入深度(种植体距离邻牙釉牙骨质界连线的距离)等指标,采用埋入愈合方式。愈合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并完成修复。修复后1~3个月复查,用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价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成功达到骨结合,没有早期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因牙周炎缺失的上前牙经种植修复后,PES均值为(9.6±2.4)分(5~13分),其中3颗修复体的PES低于7分。仅有水平骨缺损的13个位点种植修复后的PES均值为(10.5±1.9)分,显著高于伴有垂直向骨缺损的7个位点[(7.9±2.3)分,P<0.05]。PES与种植体植入深度呈负相关关系(r=-0.608,P<0.01)。结论:因牙周炎导致的前牙缺失存在较高的种植美学风险,牙槽骨缺损尤其是垂直骨缺损的程度和部位是影响软组织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临时冠成型术后1年牙龈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吴敏节, 张相皞, 邹立东, 梁峰
    2014, (6):  954-957.       PMID: 25512291
    摘要 ( 1190 )   PDF (2240KB) ( 5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 mm 和(0.10±0.53) 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 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上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景亚楠, 叶欣, 柳登高, 张祖燕, 马绪臣
    2014, (6):  958-962.       PMID: 25512292
    摘要 ( 1400 )   PDF (1627KB) ( 8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牙科金属铸造修复体内部缺陷的X射线像质计评价法
    李媛, 郑刚, 林红
    2014, (6):  963-968.       PMID: 25512293
    摘要 ( 1297 )   PDF (3084KB) ( 8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为了在患者安装修复体前,有效检测出修复体内部存在的缺陷,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牙科专用像质计。方法:应用X射线像质计评价法,对127例金属铸造修复体咬合面的近似厚度和修复体的内部质量进行评价,并与测量咬合面厚度的传统卡规法比较测量值的准确性。结果:在127例金属铸造修复体中,金属铸造冠/桥共26个病例,其中9例咬合面厚度小于0.7 mm,最薄处厚度仅为0.2 mm;牙科专用像质计测得值与传统卡规测得值基本一致。56个金属烤瓷铸造冠/桥中2例金属内冠厚度小于0.3 mm。45个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金属铸造基托厚度均大于1.0 mm,未发现过薄现象。发现1例纯钛可摘局部义齿的卡环影像不均匀,内部存在气孔缺陷。结论:使用牙科专用像质计评价金属铸造修复体的X射线底片时,可以避免因成像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视觉误差,因此可以在发现修复体咬合面缺陷的同时,通过比较推算咬合面缺陷处厚度。
    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的临床效果评价
    潘一春, 赵健慧
    2014, (6):  969-974.       PMID: 25512294
    摘要 ( 1073 )   PDF (2119KB) ( 6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初步探讨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在固定矫治中的支抗效果,为正畸临床支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Ⅰ、Ⅱ类需上颌强支抗的青少年正畸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双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在上颌减数两颗第一双尖牙并在腭中线旁、第一磨牙水平植入微种植钉一颗。以0.019 inch×0.022 inch(1 inch=2.54 cm)的不锈钢方丝横腭杆固定连接微种植钉和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组成一个腭中部微种植钉支抗系统进行正畸力的负载,下牙列不纳入研究。植入微种植钉时(T0)、上颌间隙关闭或基本关闭时(T1)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描图。分别采用SN-7平面及PP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对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在T0、T1的位置差异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腭中部微种植钉植入后的临床成功率为73.9%。14例进行测量分析的病例中,微种植系统负载正畸力后仍保持稳固,双侧第一磨牙没有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微种植钉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设计的腭中部微种植支抗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畸治疗中能够起到强支抗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正畸强支抗的可选方案在临床中应用。
    技术方法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乔静, 段晋瑜, 孙昌洲, 柳登高
    2014, (6):  975-979.       PMID: 25512295
    摘要 ( 1143 )   PDF (1604KB) ( 5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 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 mm,术中为(2.07±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 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 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高钾血症导致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异常1例
    汪宇鹏, 陈宝霞, 苏凯杰, 孙丽杰, 张媛, 郭丽君, 高炜
    2014, (6):  980-982.       PMID: 25512296
    摘要 ( 1180 )   PDF (2676KB) ( 7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报道1例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障碍,患者为71岁的老年女性,主因意识障碍来诊,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起搏器植入病史。该患者表现为显著低血压、严重高钾血症,心电图显示室性逸搏心律及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及碳酸氢钠静脉输液等降钾治疗后,心电图显示起搏器功能异常及室内传导阻滞逐步改善,提示对慢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严密监测血钾浓度十分重要。
    病例报告
    体表低温技术用于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1例
    葛洪霞, 马青变, 郑康, 杜兰芳, 韩江莉 , 冯杰莉 , 郑亚安
    2014, (6):  983-985.       PMID: 25512297
    摘要 ( 889 )   PDF (1250KB) ( 5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郭晓玥, 邵珲, 陈运山, 刘春雨, 张龑, 赵扬玉
    2014, (6):  986-989.       PMID: 25512298
    摘要 ( 1299 )   PDF (913KB) ( 7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短篇论著
    辛伐他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NF-α及NF-κB的影响
    王艳飞, 贾新未, 赵文萍, 王凤娟, 刘亚宁, 张芳, 张丽敏, 王鸿超
    2014, (6):  990-992.      
    摘要 ( 989 )   PDF (852KB) ( 4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相关线粒体DNA 突变位点的检测
    白云峰, 权文香 , 前田洁
    2014, (6):  993-995.      
    摘要 ( 1074 )   PDF (1737KB) ( 5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综 述
    超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机制
    易铁慈, 李建平
    2014, (6):  996-1000.       PMID: 25651605
    摘要 ( 1043 )   PDF (893KB) ( 7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促炎细胞因子在交感/儿茶酚胺介导心脏重塑中的作用
    李昊, 张幼怡
    2014, (6):  1001-1004.       PMID: 25651606
    摘要 ( 1100 )   PDF (868KB) ( 5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