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18
全选: 合并摘要 隐藏/显示图片
  • 论著
    结肠癌细胞中组织因子/活性凝血因子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间交互作用机制
    陈贺凯,戴芸,吴婷,汪欣,万远廉,汤坚强
    2017, (6):  931-93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1     PMID: 2926346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6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中组织因子/活性凝血因子Ⅶ(tissue factor/active coagulation factor Ⅶ,TF/FⅦa)通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通路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 在KRAS野生型的HT-29及KRAS突变型的LoVo结肠癌细胞中,以FⅦa活化TF/FⅦa通路,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EGFR配体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及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EREG)基因、蛋白表达改变;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TF表达后活化TF/FⅦa通路,检测其对AREG、EREG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证实FⅦa对AREG、EREG表达调节作用依赖TF。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激活两细胞EGFR通路后,检测TF/FⅦa通路关键分子TF、FⅦ基因表达改变。结果: TF/FⅦa通路活化后,HT-29细胞AREG、EREG基因表达及EREG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下调(AREG、EREG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55±0.09 vs.0.99±0.09、0.67±0.10 vs.1.02±0.02,EREG蛋白表达量0.54±0.09 vs.1.04±0.13,P均<0.05);LoVo细胞AREG基因表达及AREG、EREG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AREG基因表达量1.87±0.39 vs.0.93±0.23,AREG、EREG蛋白表达量3.09±0.73 vs.1.11±0.21、1.53±0.19 vs. 0.97±0.23,P均<0.05);TF敲低后均可部分阻断FⅦa对两细胞AREG、EREG表达调节作用;EGFR通路激活后,HT-29细胞TF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FⅦ基因表达未检测到,而LoVo细胞的FⅦ及TF基因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表达量分别为1.53±0.23 vs.1.00±0.23、53.20±6.08 vs.1.00±0.15(P均<0.05)。结论: 结肠癌LoVo细胞TF/FⅦa通路与EGFR通路的活化可分别上调另一通路的关键分子表达并发生交互作用,KRAS基因突变可能对该交互作用的发生发挥关键作用。
    沉默液泡型ATP酶c亚基ATP6V0C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
    邹鹏程,杨一峰,徐晓艳,刘北英,梅放,由江峰,刘启忱,裴斐
    2017, (6):  937-94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2     PMID: 292634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39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RNA干涉技术沉默液泡型ATP酶c亚基ATP6V0C的表达,探索ATP6V0C在前列腺癌侵袭中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研究其与LASS2/TMSG1的关系。方法与结果: ATP6V0C在高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和PC-3M)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转移潜能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2B4和PC-3), 选择ATP6V0C表达量最高的PC-3M-1E8细胞进行基因沉默实验,发现ATP6V0C的siRNA转染PC-3M-1E8后,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量及MMP-2的分泌量均无明显变化,但上清液中MMP-9的活性明显减弱,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组细胞外氢离子浓度及液泡型ATPase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划痕修复实验及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ATP6V0C siRNA干扰组细胞的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PC-3M-1E8细胞转染ATP6V0C siRNA后,LASS2/TMSG1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ATP6V0C蛋白与LASS2/TMSG1共定位于胞浆和胞膜,干扰组共定位信号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弱。结论: 特异性siRNA沉默ATP6V0C能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与ATP6V0C沉默后抑制V-ATPase的活性,使细胞外氢离子浓度降低,抑制MMP-9的激活,从而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塑有关。靶向siRNA干扰ATP6V0C的表达后,可能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抑制LASS2/TMSG1的表达,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免疫球蛋白A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的合成与分泌
    邓会,马骏凡,景子洋,梁耀先,阿拉塔,刘洋,邱晓彦,王悦
    2017, (6):  948-95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3     PMID: 292634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31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mesangial cells,HMCs)中是否表达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方法:培养人HMCs细胞系,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g α、Ig κ、Ig λ在系膜细胞中的表达;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和DNA测序检测HMCs中Ig α、Ig κ、Ig λ恒定区转录本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Ig α、Ig κ、Ig λ蛋白水平表达;以jacalin为配体的亲和层析纯化上清液蛋白质,以蛋白质谱检测纯化的蛋白氨基酸序列。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HMCs细胞浆Ig α、 Ig κ、 Ig λ的阳性表达;RT-PCR检测到细胞内Ig α1、Ig α2重链、Ig κ轻链、Ig λ轻链恒定区转录本表达,且其核苷酸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数据库相应的mRNA序列比对,同源性分别达到99%、97%、98%和97%;Western blot检测到细胞内Ig α1、Ig α2和Ig λ蛋白水平的表达,Ig κ目前检测为阴性;细胞上清液中可见完整IgA分子表达;以jacallin为配体亲和层析纯化的培养上清液中的IgA,蛋白质谱测序所得的氨基酸片段序列与NCBI数据库比对,显示HMCs分泌的蛋白质与B细胞表达的Ig α1恒定区52~104之间53个氨基酸、154~221之间68个氨基酸、以及276~327之间52个氨基酸的序列完全相同,与Ig α2重链恒定区52~113之间62个氨基酸、151~204之间54个氨基酸、以及251~314之间64个氨基酸的序列完全相同,提示系膜细胞可以将合成的IgA分泌到胞外。结论:HMCs可能合成并分泌IgA。
    高糖腹膜透析液对人腹膜间皮细胞NLRP3-IL-1β的影响
    李相友,伍军,罗丹,陈晚先,朱戈丽,张艳霞,毕智敏,封宝红
    2017, (6):  954-96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4     PMID: 2926346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5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高糖腹膜透析液对人腹膜间皮细胞NLRP3-IL-1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株第5~10代[HMrSV5,DMEM/F12培养基含1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观察1.5%、2.5%、4.25%(质量分数)葡萄糖腹膜透析液(dextrose)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抑制剂鱼藤酮(rotenone),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Ⅱ抑制剂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henoyltrifluoroacetone,TTFA),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Ⅲ抑制剂抗霉素A(antimycin A)对细胞IL-1β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通过小RNA干扰技术下调NLRP3的表达,免疫印迹分析4.25%高糖腹膜透析液作用下细胞IL-1β的表达;通过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诱导自噬,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 related gene 5,ATG5)siRNA、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siRNA抑制自噬,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印迹分析IL1β的表达。结果:对照组、1.5%高糖腹膜透析液、2.5%高糖腹膜透析液、4.25%高糖腹膜透析液、鱼藤酮(10 μmol/L)、抗霉素A(50 mg/L)、噻吩甲酰三氟丙酮(10 μmol/L)各组细胞上清IL-1β的相对表达依次为0、0.175±0.082、0.418±0.163、2.357±0.288、2.642±0.358、3.271±0.462、0.123±0.091,提示 2.5%高糖腹膜透析液、4.25%高糖腹膜透析液、鱼藤酮、抗霉素A作用细胞IL-1β表达明显升高,应用NLRP3 siRNA可阻断上述效应;此外,对照组、阴性对照siRNA(negative control,NC siRNA)、RSV(50 μmol/L,诱导自噬)、3MA(10 mmol/L,抑制自噬)、ATG5 siRNA(抑制自噬)、Beclin1 siRNA(抑制自噬)各组总线粒体荧光强度分别为1.76±0.42、1.83±0.55、1.85±0.62、7.36±0.92、5.35±0.77、5.06±0.62,超氧化线粒体荧光强度分别为821.68±95.12、868.15±102.82、723.39±92.56、1 660.08±113.65、1 433.01±107.24、1 562.36±112.88,结合免疫印迹结果,提示抑制自噬可增强线粒体ROS产生和提高IL-1β表达,诱导自噬对ROS、IL-1β无明显影响。结论:长期应用高糖腹膜透析液,腹膜间皮细胞NLRP3-IL-1β持续激活,实时启动自噬可能成为干预NLRP3-IL-1β持续激活、延缓腹膜透析腹腔慢性炎症及腹膜纤维化的治疗靶点。
    血清IgG4在不同疾病患者中的表达
    张意兰,王智峰,陈宁
    2017, (6):  961-96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5     PMID: 2926346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9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IgG4在不同疾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其在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就诊患者中进行血清IgG4检验的6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病种的不同分为普通疾病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及IgG4相关性疾病组;胰腺疾病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及胰腺癌组;按照疾病治疗阶段不同将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再分为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分别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血清IgG4的表达。结果:普通疾病组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80(0.005,50.400) g/L ,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06(0.003,18.700) g/L,IgG4相关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5.200(0.046,46.000)g/L,明显高于普通疾病组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组,与该两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疾病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疾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3.735(0.063,46000) g/L,胰腺癌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0.438(0.056,1.130) g/L,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血清IgG4水平高于胰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中,治疗前患者组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6.540(1.330,34.100) g/L,治疗后患者组血清IgG4水平中位数为3.705(0.208,30.200) g/L,血清IgG4水平在患者治疗后下降,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血清IgG4表达不同,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IgG4相关性疾病中,患者血清IgG4表达明显升高,通过检测患者血清IgG4水平的高低,可以为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血清IgG4水平在治疗后表达明显下降,血清IgG4有可能作为评估IgG4相关性疾病疗效的指标之一。
    植入前囊胚滋养外胚层基因空间表达
    赵亮,孙丽芳,郑秀丽,刘静芳,郑蓉,张晗
    2017, (6):  965-97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6     PMID: 292634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3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人胚胎植入前囊胚滋养外胚层细胞基因的空间表达。方法:辅助生殖来源人受精后第6天Gardner评分5AA的囊胚,显微镜下微吸管机械分离滋养外胚层细胞,对囊胚滋养外胚层极滋养层细胞和壁滋养层细胞采用单细胞测序检测,选取经t检验计算所得P<0.05且基因表达差异≥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筛选的差异基因进行无监督层次聚类分析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和生物功能富集,并用全基因组对差异基因功能进一步注释。结果:对2枚受精后第6天的5AA囊胚滋养外胚层8个极滋养层细胞和8个壁滋养层细胞测序,发现极滋养层细胞306个基因上调,壁滋养层细胞75个基因上调。无监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外胚层细胞分成极滋养层细胞和壁滋养层细胞两群,属于两种不同类型和生物功能的细胞群。差异基因功能注释显示,极滋养层细胞上调基因GO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转录、能量代谢、蛋白合成、转运、氧化应激、离子转运、蛋白合成及运输、细胞周期调节、肌动蛋白增长等,主要参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氧化磷酸化、Wnt信号通路、雌雄激素代谢等信号通路;壁滋养层细胞上调基因GO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蛋白分解代谢、细胞周期停滞、细胞凋亡、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碳水化合物运输、突触负调节、细胞生长、钙通道激活、正向B 细胞分化、T细胞凋亡等,主要参与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白细胞跨内皮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间隙连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分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结论:从空间维度揭示囊胚极/ 壁滋养层细胞的基因表达,显示胚胎植入前囊胚极/壁滋养外胚层相互协调,精细调节囊胚孵化和胚胎植入过程,进一步数据分析有望寻找到调控胚胎植入的内源性特异分子。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对脾脏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张伟,庞春艳,王永福
    2017, (6):  974-97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7     PMID: 292634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8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MRL/lpr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MRL/lpr小鼠脾脏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15只12周龄的雌性MRL/lp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s治疗组(ADSCs组)、对照组(control组)和环磷酰胺治疗组(cyclophosphamide,CTX组),每组5只。ADSCs组经尾静脉注射ADSCs,每次注射的细胞数为1×106/150 μL,每周1次,共注射8次;control组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每周1次,共注射8次;CTX组经尾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剂量为15 mg/kg(体重),每周1次,连用2次,休息2周后重复,共注射4次。留取治疗前和治疗后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浓度。治疗8周后,处死MRL/Ipr小鼠,以流式细胞仪分析脾细胞Th17/Treg细胞比例变化。结果:(1)24 h尿蛋白浓度变化:治疗前,3组小鼠的24 h尿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DSCs组和CTX组24 h尿蛋白浓度显著低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2±1.61) g/L vs. (7.10±1.63) g/L、(4.90±0.71) g/L vs. (7.10±1.63) g/L,P<0.05],而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治疗8周后,ADSCs组和CTX组24 h尿蛋白浓度显著低于control组[(2.24±0.73) g/L vs. (10.36±1.64) g/L、(3.80±1.45) g/L vs. (10.36±1.64) g/L,P<0.01];ADSCs组和CTX组之间24 h尿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脾脏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ADSCs组和CTX组脾淋巴细胞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高于control组,3组分别为13.62%±1.87%、14.14%±1.29%、0.71%±1.2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脾脏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ADSCs组和CTX组脾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control组,3组分别为1.43%±020%、1.63%±0.65%、6.37%±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ADSCs能够减少MRL/lpr小鼠尿蛋白浓度,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ADSCs能够降低MRL/lpr小鼠脾脏Th17细胞水平,提高Treg细胞水平,负向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进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015 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与既往标准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张倩茹,王昱,张卓莉
    2017, (6):  979-98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8     PMID: 2926346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9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及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发布的新的痛风分类标准和既往临床常用痛风分类标准在中国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并对比其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因足踝关节炎(除外多关节炎或合并腰痛患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疑诊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已行关节腔/软组织结节穿刺明确诊断痛风或焦磷酸盐沉积症的患者,既往已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经随访1年、经2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最终诊断定义为痛风的判定标准:关节疼痛或肿痛症状自首次发作病程未超过2年者定义为早期痛风,病程2年以上者定义为长病程痛风。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又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仅包括临床指标,不包括影像学检查,在此简称“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另一种则包括所有临床以及滑液检验、单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检验、影像学指标,在此简称“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结果: 共284例患者入组,219例诊断为痛风,65例最终诊断为非痛风导致的关节炎。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3%和95.38%。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2015年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2010年荷兰标准、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ARA)分类标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82、0.983、0.963、0.928;在94例早期痛风患者中,各标准的AUC分别为0.973、0.968、0.916、0.910;在长病程痛风患者中,各标准的AUC分别为0.987、0.991、0.982、0.936。以1977年ARA分类标准为参考标准,在病程≤2年的痛风患者中,2015年标准完整版(含影像学、MSU检测)、2015年标准临床版(临床参数)、2010年荷兰标准诊断敏感性的比值比(odd ratio, OR)分别为1.562 (1.003~2.435)、1.500 (1.001~2.346)和1.812 (1.177~2.791),在长病程痛风患者中,OR值分别为1.702 (1.300~2.229)、1.607 (1.224~2.110)、1.821 (1.396~2.377)。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对不同病程痛风患者的诊断均优于1977年ARA分类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23例POEMS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胡萍,罗樱樱,吴静,高蕾莉
    2017, (6):  985-98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09     PMID: 292634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POEMS综合征患者合并的内分泌异常的特点,为在合并内分泌系统异常的患者中识别出POEMS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提供依据。方法:以“POEMS综合征”为词检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共纳入23例患者。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47岁,男女比例为1.88 ∶1,首发症状以多发神经病变(56.5%)最为多见,从首发症状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0个月。就诊于神经内科的患者例数最多,诊断的中位时间最短。患者各项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多发神经病变100.0%、器官肿大82.6%、内分泌异常95.7%、浆细胞克隆性增生52.2%、皮肤改变91.3%,临床体征有视乳头水肿45.5%、血管外负荷增加43.5%、血小板升高43.5%、Castleman病17.4%。在内分泌系统异常中,泌乳素水平异常的发生率最高,为60.0%,其次分别为甲状腺轴及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在内分泌系统受累的患者中,2个靶腺受累的发生率最高,占36.5%。结论:内分泌系统异常是POEMS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对于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功能异常者以及泌乳素水平或糖耐量异常者,尤其是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者,应提高警惕,关注多发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减少POEMS综合征的误诊、漏诊,同时,对POEMS综合征患者需全面评估各个内分泌系统的异常,以使患者得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伴EVI1高表达的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效果
    段文冰,宫立众,贾晋松,主鸿鹄,赵晓甦,江倩,赵婷,王婧,秦亚溱,黄晓军,江浩
    2017, (6):  990-99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0     PMID: 292634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3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EVI1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其对早期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诊治的361例AML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AML患者EVI1基因阳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并比较中危及高危伴EVI1+AML患者的临床与生物学特征及诱导缓解率,分析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的影响因素。32例健康供者进行EVI1/ABL基因水平检测,确定EVI1表达的异常界值。结果:以EVI1/ABL基因定量表达≥8.0%作为EVI1的阳性表达。在361例初发AML中,EVI1+AML患者共33例(9.1%),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45(18~67)岁,中位随访期为6.6(0.7~13.2)个月。中危核型17例,包括正常核型9例,1例+8;高危核型14例,包括7例-7/7q-,4例t(v;11q23),3例inv(3)/t(3;3),2例未见分裂象。33例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42.4%,总CR率为60.6%。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预后分层,分为中危组16例,高危组17例,无低危组患者。中危组与高危组1个疗程CR率分别为68.8%和17.6%(P=0.005), 总CR率分别为81.3%和41.2%(P=0.032),复发率为7.7%和14.3%。单因素分析,高危染色体核型对1个疗程CR率及总体CR率均有影响(P=0.004、0.029)。高危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危组(41.2% vs. 6.3%,P=0.039), 且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显著低于中危组(P=0.012)。结论: EVI1基因在AML中常伴中、高危核型表达,对于AML患者来说可能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伴-7/7q-、t(v;11q23)及inv(3)/t(3;3)等高危染色体核型的预后差,其1个疗程CR率及总CR率、长期生存率低,病死率高,应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分析
    韩晓峰,郭曦,李铁铮,刘光锐,黄连军
    2017, (6):  996-1002.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1     PMID: 292634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31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不良情况,探讨腔内修复术对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并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32例,男28例,平均年龄(52.9±9.6) 岁(32~7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基于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分析术前和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影像资料,对灌注不良的腹腔四分支血管(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患者腹腔四分支血管共128支,其中86支分支血管(67.2%)属于Ⅰ类灌注不良,Ⅰ-a亚型占60.9%(78/128),Ⅰ-b亚型占0.8%(1/128),Ⅰ-c亚型占5.5%(7/128);14支分支血管(10.9%)属于Ⅱ类灌注不良,Ⅱ-a亚型占3.9%(5/128),Ⅱ-b-1亚型占3.9%(5/128),Ⅱ-b-2亚型占3.1%(4/128);16支分支血管(12.5%)属于Ⅲ类灌注不良,均为Ⅲ-a亚型(无Ⅲ-b和Ⅲ-c亚型);其余12支分支血管未受累。32例患者均完成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术后复查CTA显示,14支(10.9%)属于“高危”灌注不良亚型(Ⅰ-b、Ⅰ-c和Ⅱ-b-2亚型)的分支血管中,13支(92.9%)灌注不良明显改善,其余1支的灌注亚型由Ⅰ-b转归为Ⅰ-c。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腔四分支血管灌注明显受损所占的比例较低,TEVAR能有效改善分支血管的灌注不良状态,推广Nagamine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细化分型,对判断夹层受累分支血管灌注不良状况及指导是否分支血管腔内重建意义重大。
    肱骨近端骨折“时间-角度测量”复位评估技术及临床疗效评估
    刘中砥,马明太,陈建海,付中国,姜保国
    2017, (6):  1003-100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2     PMID: 292634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6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时,结合“时间角度测量”复位评估技术指导肱骨头骨折块复位和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6.2±14.9)岁]的临床资料,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患者有6例,三部分骨折患者25例,四部分骨折患者15例,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时间角度测量”复位评估技术的手术治疗,通过Constant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随访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此复位评估技术对于该类骨折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 46例患者均获得13~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5±7.3)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行X线检查均达到骨折愈合,平均的头干角为124°±3.5°。患者术后Constant 评分显示:优29例(63%),良14例(30%),差3例(7%)。术后合并肩关节疼痛者7例,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5例。术后随访未发现螺钉穿出、肱骨头坏死、深部组织感染、骨折不愈合及腋神经损伤的病例。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两部分、三部分甚至四部分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时结合“时间角度测量”复位评估技术能够有效地指导肱骨近端骨折后肱骨头的复位和固定,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同麻醉方法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魏滨,张华,徐懋,李民,王军,张利萍,郭向阳,赵一鸣,周方
    2017, (6):  1008-101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3     PMID: 292634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8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和区域阻滞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 R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骨折原因、手术和麻醉方法、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应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的影响。结果:8例老年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8/572,死亡率1.4%),其中RA组5例(5/392,死亡率1.3%),GA组3例(3/180,死亡率1.7%),两组患者间住院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18,95% CI:0.03~1.05,P=0.057)、年龄(OR=1.22,95% CI:1.07~1.38,P=0.002)、术前肺部合并症(OR=12.09,95% CI:2.28~64.12,P=0.003)和手术方式(OR=9.36,95% CI:1.34~64.26,P=0.024)是术后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6例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6/572,发生率6.3%),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17例(17/180,发生率9.4%), 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高血压(OR=2.72,95% CI:1.24~5.96,P=0.012)和术前脑血管合并症(OR=2.11,95% CI:0.99~4.52,P=0.054)是发生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6例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56/572,发生率9.8%),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37例(37/180,发生率20.6%),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术前肺部合并症(OR=2.89,95% CI:1.28~7.05,P=0.020)、术前卧床时间(OR=1.11,95% CI:1.04~1.18,P=0.003)和麻醉方法(OR=5.86,95% CI:2.98~11.53,P<0.001)是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和G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RA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GA组患者。
    超声在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中的应用
    刘晓东,崔立刚,徐雁,孙洋,郝云霞,宋琳
    2017, (6):  1014-1018.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4     PMID: 292634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6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在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102例临床拟诊髋关节盂唇撕裂患者的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关节镜手术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35.14±9.16)岁(13~60岁), 左侧髋关节44例,右侧髋关节58例。以关节镜手术为金标准,评估超声诊断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与MRI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其中91例为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11例髋关节盂唇无撕裂。超声正确诊断69例,包括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60例和髋关节盂唇无撕裂9例;其余33例中,超声误诊2例,漏诊31例;超声评估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5.93%、81.82%、96.77%、22.50%和67.65%。MRI正确诊断77例,包括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70例和髋关节盂唇无撕裂7例;其余的25例中,误诊4例,漏诊21例;MRI评估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6.92%、63.64%、94.59%、25.00%和75.49%。超声检查与MRI检查结果相比,在评估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的准确性上,超声检查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髋关节前上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略低于MRI,但超声检查的特异性高,动态评估是超声检查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
    孙宇,刘鑫,樊东升,傅渝,潘胜发,张凤山,张立,王少波,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2017, (6):  1019-102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5     PMID: 292634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5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及C4-7节段中立位颈椎MRI横断面脊髓面积的改变。结果:(1)临床结果: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术后肌肉萎缩和肌无力无继续进展。随着时间推移,自觉肌无力改善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26.5%,术后1年为36.0%,术后2年时有85.7%的患者感觉肌力增加;同时肌萎缩改善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8.8%,术后1年为24.0%,术后2年时有35.8%的患者感觉肌萎缩好转。截至术后2年随访时段时,14例患者中有12例受累肌力改善,5例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影像学结果:C2-7颈椎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小,由术前平均62.25°±2.10°减少为术后2年时平均13.67°±7.51°(P<0.01)。屈曲位MRI脊髓不再受到压迫。颈椎各个节段MR横断面积:术后3个月时仅C6一个节段的面积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年时C4-5-6三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1);术后2年时C4-5-6-7四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其中C4脊髓面积增大15.60%、C5增大19.08%、C6增大21.60%、C7增大23.9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颈动脉斑块患者大动脉功能与冠心病和下肢动脉疾病的关系
    刘欢,王宏宇,刘金波,赵红薇,周迎燕,李丽红
    2017, (6):  1027-103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6     PMID: 292634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0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人群的大动脉弹性功能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或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关系。方法:入选存在颈动脉斑块且动脉硬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及病史资料完整者491例,包括男性208例、女性283例,平均年龄(61.66±11.60)岁,按照有无CHD或LEAD分为两组:无CHD和LEAD组,记为无病组;有CHD或LEAD组,记为CHD/LEAD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大动脉硬化[即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9 m/s]对于不同年龄水平(年龄<61.66岁和年龄>61.66岁)CHD/LEAD患病的独立影响。结果:本组人群大动脉硬化水平较高(平均CF-PWV为10.71 m/s), 其中76.6%存在大动脉硬化,36.9%存在CHD/LEAD。CHD/LEA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和CF-PWV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的服药率均显著高于无病组,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无病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大动脉硬化是CHD/LEAD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3.229,95%CI 1.156~9.022,P<0.05);在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大动脉硬化对于CHD/LEAD患病无独立影响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大动脉弹性功能普遍较差,年龄<61.66岁的颈动脉斑块人群若同时合并大动脉硬化,其CHD/LEAD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水平的颈动脉斑块患者CHD/LEAD患病的影响因素不同。
    术中冰冻或术后石蜡病理报告T1b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张铃福,侯纯升,郭丽梅,陶立元,凌晓锋,王立新,徐智,修典荣
    2017, (6):  1034-103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7     PMID: 292634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1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术中冰冻或术后石蜡病理报告T1b期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42例T1b期胆囊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其中14例为术中冰冻病理,28例为术后石蜡病理。经病理科医师重新复核,26例明确为T1b期胆囊癌,其中2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本研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14例冰冻病理为T1b期的胆囊癌患者仅2例石蜡病理为T1b期,其余11例为T2期,1例为T3期,冰冻病理误诊率为85.7%,石蜡病理均等于或高于冰冻病理分期;28例石蜡病理为T1b期的胆囊癌患者2例复核为T2期,石蜡病理误诊率为7.1%,复核结果均等于或高于原分期。25例复核明确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术后病理均未见胆囊脉管内癌栓或神经侵犯,其中14例行根治手术患者送检淋巴结30枚,均未见癌转移。25例患者中11例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余14例追加腹腔镜或开腹根治手术,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仅1例行腹腔镜根治术及胆囊减压的患者发生腹腔种植转移,术后2年因广泛种植转移而死亡。结论:胆囊切除术中冰冻病理T1b期胆囊癌应行同期根治手术,术后石蜡病理T1b期胆囊癌应复核其T分期,对复核明确的T1b期胆囊癌需慎重评估追加根治手术的利弊,如果术中有胆囊破损建议积极化疗。
    北京市中学生药品安全认知与行为调查
    程吟楚,潘勇平,张洋,潘昱廷,丁呈怡,曹宇,卓琳,方任飞,高爱钰,郭晶,李爱军,付强,马军,詹思延
    2017, (6):  1038-1043.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8     PMID: 292634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9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对药品安全的认知与行为现状,为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中学生中采用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北京市中学生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为74.4%,用药行为习惯评分中位数为4分(满分5分),二者呈统计学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156, P<0.001)。知晓率和用药行为评分在不同地区、学校类型、住宿类型学生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地区、学校类型和住宿类型与药品安全认知及行为有关。40.5%的学生知道抗生素不是抗病毒药,42.4%的学生会将过期药品放到专用回收箱,49.8%的学生在患常见病时会自行改变药量或服药次数。结论:北京市中学生对药品安全认知状况尚好,但在常见抗生素判断、过期药品处理、服药依从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借助有效的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并重点加强郊区学校、职业学校和住校学生的宣教工作。
    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镇静对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焦虑水平的影响
    王天骄,刘宇,关明
    2017, (6):  1044-104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19     PMID: 292634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3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静脉镇静对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在围手术期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在初次就诊时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得分≥38分的患者,根据是否于静脉镇静下拔牙分为静脉镇静+局部麻醉组(intravenous sedation,IVS)和局部麻醉组(local anesthesia,LA)。每组患者再根据初次就诊时的SAI评分分为两个亚组:IVS-Ⅰ、LA-Ⅰ(SAI得分38~50)和IVS-Ⅱ、LAⅡ(SAI得分51~80)。根据患者在初诊(T1)、手术前(T2)和手术后7 d(T3)时SAI评分,评价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焦虑情况。通过观察患者术中的心率、血压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手术中的焦虑情况。结果:IVS组和LA组在T1、T2、T3时的S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组在术中的心率、血压和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LA组(P<0.001)。结论: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镇静可以显著降低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患者术中的焦虑,提高手术的舒适性,使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水平。但对比两组患者的SAI评分发现,静脉镇静对初诊(T1)、手术前(T2)、手术后7 d(T3)的焦虑水平无明显影响。
    cN0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孙乾,章文博,高敏,于森,毛驰,郭传瑸,俞光岩,彭歆
    2017, (6):  1050-105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0     PMID: 292634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8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neck lymph node,cN0)上颌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此类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990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277例,记录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临床信息,研究不同病理类型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上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277例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5.5%(43/277),上颌鳞状细胞癌因其较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0%;腺源性癌的整体转移率较低,为7.6%,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时间较晚,但高度恶性腺源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低度恶性腺源性癌(分别为P=0.037), 其中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15%,而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的腺样囊性癌与肌上皮癌的转移率较低;肉瘤类恶性肿瘤的整体淋巴结转移率很低,仅为4.9%。结论: 建议对cN0上颌鳞状细胞癌患者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等高度恶性腺源性癌患者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肉瘤类患者可对颈部进行密切观察。
    不同浓度的碳二亚胺乙醇溶液处理对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唐琳,张一,李皓,刘玉华,周永胜,李博文,吴唯伊,王思雯
    2017, (6):  1055-105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1     PMID: 2926348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2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微剪切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乙醇溶液处理牙本质表面对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和断裂模式的影响。方法: 收集离体健康智齿80颗,随机分为5组,每组16颗。低速切割机暴露牙合面中层牙本质后使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进行牙本质粘接,所有试件设计为粘接半径1 mm、高3 mm的树脂柱试件。粘接时除空白组按常规步骤完成粘接外, 其余4组在Ⅰ液(底涂剂)处理后,分别采用3种浓度(0.01 mol/L、0.3 mol/L、0.5 mol/L)的EDC乙醇溶液和乙醇溶剂对牙本质表面处理1 min 后涂布Ⅱ液(粘接剂)完成粘接。将所有试件放入含0.5%(质量分数)氯胺T生理盐水浸泡24 h后进行微剪切实验,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模式。结果: 0.01 mol/L、0.3 mol/L、0.5 mol/L EDC处理组、乙醇溶剂处理组的即刻微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35.29±8.97) MPa、(40.24±9.68) MPa、(37.38±9.66) MPa、(37.49±7.76) MPa,高于空白组(33.81±7.98) MPa,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模式在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EDC乙醇溶液处理对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的即刻粘接强度、断裂模式没有影响。
    技术方法
    荧光探针包被法测定血浆硫化氢浓度
    冯永良,范静慧,林宪娟,杨吉春,崔庆华,汤新景,徐国恒,耿彬
    2017, (6):  1060-106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2     PMID: 292634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6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荧光探针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检测血液中的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方法:将荧光探针包被到96孔板上,冷藏待用。用饱和硫酸铵沉淀血浆或血清中的蛋白,离心后所得的上清液分别加到含包被探针和不含包被探针的微孔中, 37 ℃避光孵育2 h,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波长λEx/λEm 340/445 nm)读取微孔的荧光值,计算包被有探针和相应无探针微孔的荧光差值,根据标准曲线浓度计算出血液中H2S的浓度。结果: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表明,此方法检测灵敏度下限可以达到0.3 μmol/L,血液中其他成分甚至其他含硫活性成分和含硫氨基酸等对此方法影响甚微。应用此方法检测18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血清H2S浓度[(12.1±3.5) μmol/L,95%CI: 4.6~19.8 μmol/L],所得结果呈正态分布(单样本K-S检验, P>0.1)。对30名高血压患者和22名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血清H2S浓度检测表明,前者H2S浓度低于后者[(3.52±1.49) μmol/L vs. (10.23±2.76)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样本t检验, t=9.937,P<0.001)。检测雄性Wistar大鼠血清[(19.66±2.32) μmol/L]和血浆[(18.67±2.07) μmol/L]以及动脉血[(19.34±0.51) μmol/L]和静脉血[(18.99±0.50) μmol/L]中的H2S浓度,结果表明雄性Wistar大鼠血清和血浆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两者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38)。样品的重复性检测稳定性较好(两因素方差分析,P>0.05)。结论:此方法对检测血液中的H2S具有简单、高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出结果快,可适用于大样本的高通量检测,满足实验室基础研究及临床一次性大样本H2S浓度检测的需求。
    两种微创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效果的对比
    张鲁锋,凌云鹏, 杨航, 宫一辰, 宋之明, 万峰
    2017, (6):  1066-107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3     PMID: 292634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2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期杂交技术(staged-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Staged-HCR)与微创双侧胸廓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BITA)全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70名患者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行左侧胸廓内动脉至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非前降支血管病变的Staged-HCR组患者40名;应用微创BITA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30名。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两种微创方法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按计划接受微创搭桥治疗。在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Staged-HCR组(11.2±8.7) h,微创BITA组(18.3±9.1) h, P=0.013]、监护室停留时间[Staged-HCR组(26.29±4.05) h,微创BITA组(44.74±28.75) h,P=0.022]以及累计伤口引流量[StagedHCR组(695.57±250.46) mL,微创BITA组(1103.26±547.44)mL,P=0.03]方面,Staged-HCR技术更有优势。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种方法均取得较高的移植血管通畅率,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论:Staged-HCR技术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种微创方法,在治疗存在右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再血管化方面有优势;微创BITA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具备更优异的远期通畅率,且适用于不能耐受PCI治疗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本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安全且有效。
    超声造影技术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应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单中心初步经验
    谌诚,张博,韩文科,林健,王刚,张晓春,宋毅,赵峥,张中元,金杰,虞巍
    2017, (6):  1071-1075.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4     PMID: 292634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8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引导肾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有效性。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20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肾结石的患者,患者的人口学基线数据、临床特点、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情况来自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综合病例数据库。全身麻醉后在超声造影技术实时监控下由同一泌尿外科医师进行经皮肾穿刺,再利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进行碎石,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结石特征以及手术过程,最后,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价超声造影引导经皮肾穿刺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均在超声造影引导下成功行肾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并完成经皮肾镜取石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穿刺入肾集合系统并建立良好的工作通道,仅1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肾穿刺,并且所有患者均为通过肾中盏穿刺。中位穿刺时间3.9 min(四分位数:2.9~4.6 min),而中位手术时间是112 min(四分位数:98.5~134.5 min)。术后48 h的泌尿系平片 (kidney ureter bladder, KUB) 显示初步结石清除率为95.0%(19/20),而中位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为10 g/L (四分位数:5.5~14.5 g/L)。2位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发热,并且对抗生素反应良好,除此之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学习曲线中的泌尿外科医师,使用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超声造影引导经皮肾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该技术使肾穿刺过程更加可视化且简单化,可获得相比于普通超声更为清晰的高质量图像。经皮肾镜取石术初学者可能从该项技术中获益从而缩短学习曲线,但是这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加以明确和证实。
    疑难/罕见病例分析
    肺罕见良性双相分化性肿瘤——肺腺纤维瘤1例并文献复习
    梅放,赵婷婷,高菲,郑杰
    2017, (6):  1076-1080.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5     PMID: 292634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49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腺纤维瘤(pulmonary adenofibr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原发性上皮与间质双相分化的良性肿瘤,多为胸膜下的实性界清结节,上皮呈简单的腺样结构,偶有乳头或叶状结构,上皮周围围绕着丰富的间质,间质由温和的梭形细胞及胶原组成。在目前有限的病例报道中,尚未发现与肿瘤相关的复发与转移。由于既往报道极少,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在冰冻组织病理诊断或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容易将其误诊为恶性病变。本文报道1例肺腺纤维瘤,患者为74岁女性,体检时发现左肺外周型肿物,近年缓慢增大,遂于胸腔镜下行肺叶楔形切除手术。肉眼观肿物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但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质韧。显微镜下肿瘤由结构简单的腺样分化的上皮及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间质两种成分组成,每个间质细胞周围围绕着粗细不一的胶原束,偶见小的粗乳头状或叶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上皮与肺泡上皮表型一致,间质细胞CD34、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CD99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间皮标记等均为阴性。短期随访患者无复发或转移表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已报道的相关病例,并对肺腺纤维瘤可能的组织学起源进行初步探讨。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而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袁远,沈明,高旭光
    2017, (6):  1081-108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6     PMID: 2926348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4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患者,男性,43岁,3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头痛,为左侧枕部尖锐、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伴言语不清,右侧上肢麻木。头颅CT示左侧颞叶出血合并左侧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可能性大。1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 ℃,20天前再次出现头痛,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均较前相似。内科系统查体: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吹风样杂音。神经系统查体:右侧Babinski症(+)。住院第4天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菌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立即给予万古霉素治疗。住院期间3次血培养均阴性,采血标本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行间接免疫荧光法IgG抗体检测,结果提示汉赛巴尔通体IgG抗体阳性,因此,临床诊断考虑汉赛巴尔通体感染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巴尔通体是一种需要复杂营养的细胞内革兰氏阴性杆菌,1993年首次作为导致心内膜炎的原因被记载,此后作为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个重要病原体日益得到公认。对于明确的巴尔通体心内膜炎, 美国传染病协会指南建议2周的庆大霉素联合6周的强力霉素治疗,以获得更高的治愈率。
    病例报告
    以主动脉瓣膜病变为突出表现的干燥综合征1例报道
    王留均,魏艳林,张卓莉
    2017, (6):  1087-1089.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7     PMID: 2926348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10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泪腺和唾液腺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皮炎症是其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在干燥综合征病程中,心脏损害并不多见,而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要表现的干燥综合征更是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主动脉瓣狭窄为突出表现的干燥综合征患者。
    有麻醉科参与的卒中单元有效救治围手术期脑卒中1例
    孙卓男,孟秀丽,王军,郭向阳,韩金涛,齐强
    2017, (6):  1090-1094.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8     PMID: 292634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8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手术期脑梗塞指围手术期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在非心脏、非脑科手术中,其发生率大约为 0.7%,但其一旦发生,病死率却高达26%~40%[1-2],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2015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位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术毕全身麻醉清醒后2 h之内发生了脑梗塞,经麻醉医师早期发现、多科室协作的围手术期卒中单元迅速启动,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美克尔憩室癌变及肝多发转移并消化道出血1例
    赵轶国,杨晓东,张雁凯,宁宁,邢兆东,叶颖江
    2017, (6):  1095-1097.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29     PMID: 292634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30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克尔憩室为成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而该憩室合并癌变则极为罕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近期收治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诊治证实为美克尔憩室癌变,现报告如下。
    双侧上颌骨二膦酸盐颌骨坏死1例报道
    孟沛琦,郭玉兴
    2017, (6):  1098-1101.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30     PMID: 292634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27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药物作为一种强效骨吸收抑制剂已用于临床30余年,广泛用于控制与骨代谢改变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Paget骨病。自2003年Marx[1]首次报道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的现象以来,相关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根据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AAOMS)发布的最新临床指南[2]:由于越来越多患者的颌骨坏死与使用包括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抗骨吸收药物及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地诺单抗)相关,推荐把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更名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该指南将MRONJ定义为:以往或目前正在应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口内骨暴露或经过口内、外瘘口可以探及骨面,骨不愈合的时间超过8周;颌骨未曾接受过放疗,或无明确的颌骨转移灶。
    本文报道1例拔牙术后出现双侧上颌骨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短篇论著
    不同级别医院剖宫产术临床必要情况分析
    周玉博,李宏田,杨晓彦,刘桂兰,朱丽萍,刘建蒙
    2017, (6):  1103-1106.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7.06.0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8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剖宫产是产科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然而过度使用剖宫产术并不能持续改善母婴健康结局[1]。近30年来,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上升,并远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上限15%[2-3]。我国剖宫产率居世界最高水平,2011年为54.9%[4],有些地区或医院甚至高达80%[5]。高剖宫产率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合理控制剖宫产也成社会共识。2015年WHO再次发表声明称:不需过分追求理想剖宫产率,而要尽力提供临床必要的剖宫产[6]。了解我国剖宫产术临床必要情况,对控制剖宫产率回归合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课题组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3所妇幼保健院典型调查了1 608名剖宫产妇女,分析剖宫产术临床必要情况及其特征,为制定控制剖宫产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主  编:詹启敏
编辑部主任:曾桂芳
国内刊号:CN 11-4691/R
国际刊号:ISSN 1671-167X
邮发代号:国内2-489 国外BM283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